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119 / 185|后一章

五、六两句,又用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来说明这个方法及其正确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上句用的是周公事例。据古书说:

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来成王悔悟,迎周公回来,三叔恐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出征,奠定东南,治国有成效。历史事实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心,他的表现是真的,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下句用的是王莽的事例。《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安赡[shàn]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来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假的,篡位才是真的。以上两句用周公、王莽两人的事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的现象就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莽当作谦恭下士的君子了。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全诗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妄下结论,不经过时间来考验,就容易被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含文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分别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以景衬情,透露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岂能不令人倍添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形象传神。前者渲染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因为送别时内心“凄凄”,所以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愁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映相衬。而且“凄”、“ 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尤其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相合。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终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乘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正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孤独的身影,悲凄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 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是理智的,既然分别在所难免,不如暂时忘掉这里的一切。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场景,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