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因任。 自然:指道、天所赋予的自然形貌和德性。 益:增益。
[4]吟:谓惠子争辩失败后的叹息之状。
[5]据:倚靠。 槁梧:干枯的梧桐树。 瞑:睡眠。
[6]选:授予。
[7]坚白:即坚白论,是战国时名家的著名论题。详见《齐物论》篇注。 鸣:争辩。
【文化史拓展】
《德充符》宗旨即庄子所说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理想人格,寄寓于实体上,便有了各式的至人、神人、圣人,这一点在《逍遥游》一篇中已得到阐述。但只停留于“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能会使后人误入缘饰外表的歧途,或者仅仅将内心的修养沦为外在的求食服药。于是在《德充符》一篇中,庄子特意描绘出几位形残德全之士,以表达他对心灵完善、道德完美的极度重视。如从常季与仲尼对话中我们得以知晓一位“游心乎德之和”的至人王骀,他对于自身形体的残损,对于死生,都不以为意,无心为师而弟子满门。兀者申徒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使郑国贤相子产也在他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哀骀它可谓丑陋无比,可他却赢得了君臣百姓的青睐,连所谓的儒家圣人“孔子”也非常佩服他。
庄子这一贵在德行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忘形”、“无情”基础之上的,似乎对外形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太不够重视了,但它却揭示了在丑陋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陋形体的精神美的真理,这在美学史上无疑是一大贡献,对后来的影响也是深远而且多方面的。郭沫若说,由于庄子“绝对的精神超越乎相对的形体”这一幻想,“以后的神仙中人,便差不多都是奇形怪状的宝贝。民间的传说,绘画上的形象,两千多年来成为了极陈腐的俗套,然而这发明权原来是属于庄子的。”(《十批判书》)闻一多也认为:“如达摩是画中有诗,文中也常有一种‘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都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而文学中这种境界的开创者,则推庄子。”(《古典新义庄子》)
【文学史链接】
1、相关文学典故
肝胆楚越
爰造异论,肝胆楚越。
(卢谌《赠刘琨》)
治天下之道,至公而已尔,公则胡越一家,私则肝胆楚越。
(叶子奇《草木子克谨》)
2、 文学技法
文之段段盘旋,段段换笔,神爽语隽,味永机新,雪藕冰桃,不许人间朵颐。
(林云铭《庄子因德充符》篇末总评)
入手匹休仲尼,识力已踞绝顶。而文章起灭擒纵,步步精深,节节明快,语气似极轻此形,而意外见全形者不觉愈重。末接惠子一段,见轻此形者之大误也,以结通篇意中之言,并结通篇言外之意。极疑奥艰深之思,而能出以清亮爽俊之笔;转折极多,而不见其烦;层次极多,而不见其乱;字、句、章、段气骨无不炼,而无斧凿、结构、叙述、议论之痕迹。灵隽鲜芳,如游仙界,一草木一禽鱼,总非人间所有,千古文人有不拜下风者邪?
(方人杰《庄子读本德充符》篇末总评)
盖深明德符全不是外边的事,先要抹去形骸一边,则德之所以为德不言自见,却撰出如许傀儡,劈面翻来,真是以文为戏也!只是一大翻空反衬之法。形与情,其为德之累一也。形有所忘,而情有所未忘,可乎?所以递出末二节,一切才能世法,俱非德符,使务外者无著脚处。
(宣颖《南华经解德充符》总论)
凭空撰出几个形体不全之人,如傀儡登场,怪状错落,几于以文为戏,却都说得高不可攀,见解全超乎形骸之外。……通体照顾“德”字,却处处借形体有亏之人著笔,追进一层,为全形者加倍策励。前五段,逐段提出“德”字,抛砖落地,听之有声,扪之有棱。……一路草蛇灰线,若隐若潜,为“德”字遗貌取神,为“符”字立竿见影,摹写入微。末用反掉之笔,见益形者适足以累其德,形全而德亏,视兀者、恶人、无脣大瘿之独成其天者,大小迥殊矣。通结上文,文势如大海回澜,激得浪花无际。
(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德充符》总论)
【集评】
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郭象《庄子注德充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