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嘘枯养瘠,相濡以泽。
(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鲁迅《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广平》)
坐忘
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孟浩然《游精思提观主山房》)
不违仁者三月也,不违如愚者终身也。忘仁义,忘礼乐,而至于坐忘也。(钱谦益《〈颜子疏解〉叙》)
2、后世有关诗赋文
司马承祯《坐忘论》
无名氏《天隐子坐忘》
李士表《庄子九论藏舟》、《庄子九论坐忘》
3、文学技法
庄子先为致赞,劈手即与捩转,见他分天分人,乃正是梦梦多事。……从“死生,命也”以下,咏叹大宗师之妙,叠叠用譬[pì]喻夹发振跌,只是不曾明明指出。至数层咏叹之下,接出“夫道”二字,大宗师才一现身。点出“道”字,便极力形容“道”字之妙,便历历指点,古来神圣无不宗师此道,是前半篇正文收束处。下面七大段文字,止是为前半篇作引证发明耳。其前四段,直明生死当顺乎宗师;五、六二段,辨明道体,以世人误认宗师故也。末段收出”命“字。命,乃大宗师之赋物者也。人生惟当受命,是一篇扼要归宿处。
(宣颖《南华经解大宗师》总论)
细按此篇文法,首段已尽其妙。以下逐层逐段,分应上文,神龙嘘气成云,伸缩变化,全在首尾,若隐若显,令人不可捉摸。此外东云见鳞,西云见爪,作其之而,盘空挐攫,此其所以为灵也。……其中俊语奥词,分呈互见,剖之为荆山之玉,屑之为丽水之金,缀之为长吉之囊,割之为丘迟之锦。沾其剩馥残膏,皆可湔肠换骨,化为脉望之仙。自有文章以来,空前绝后,无古无今,殆推庄生为独步矣。
(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大宗师》总论)
【集评】
大宗师,言道也。道者,自然而已。……篇中义谛,随人根器大小各有受用。熟读此者,不惟可消贪鄙之私,而所谓性命之宗、上乘之学,亦不外是而得之矣。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大宗师》总论)
大宗师者,道也,莫大惟道也。道者,自然而已,所谓至真至卓者也。知自然者,能登假于道,故不悦生恶死。其与物也有宜而莫知其极,其状也不可以比象形容,知死生为命而与天为徒,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然是大宗师也,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知之者其惟真人乎?
(胡文豹《南华经合注吹影大宗师》总论)
《大宗师》一篇,说理深邃宏博,然浅人恒做不到。庄子似亦知其过于高远,故以子桑安命一节为结穴,大要教人安命而已。此由博反约,切近人情之言也。
(林纾《庄子浅说大宗师》篇末附见)
【思考与讨论】
1、 “道”被道家看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本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请结合阅读下面几段文字,认真体会庄子所谓“道”的本质特征:
(1)、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选自《大宗师》)
(2)、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选自《知北游》)
(3)、知北游于元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选自《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