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亦惑于流俗之见,《六国表》云:“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文帝谓卑之毋甚高论,宣帝谓俗儒好是古非今,秦既亡而李斯之言犹行也。孟子曰:“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
表著秦独详,以六国之强又秦为之端也。
————凌氏《史记评林项羽本纪》王维桢批语
太史公论“战国之权变亦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暴取天下,然世异变,成功大,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此与耳食无异。”子长此论,可谓达时变,不随人唯诺者矣。以秦之短祚,称其成功大。汉五年成帝,而谓秦之禁足以益贤者为驱除。亦犹沛公入关,先叙项羽河北之功之意。若子长,可谓推见终始矣。
————郝敬《史汉愚按》卷二
篇中皆用秦事为经纬,以诸侯史记及周室所藏尽灭于秦火,所表见六国时事皆得之《秦记》也。独举三晋、田齐,以是表踵春秋之后,燕楚旧国事具《春秋》,且乱臣窃国,晏然不讨,而中原尽为所据,此世变之极,天下所以竞于谋诈而弃德义如遗迹也。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
————方苞《望溪集》卷二
子长因《秦纪》创立年表,上绍《春秋》之书法,下开《纲目》之源流,是一部史记大主脑……末乃明点出踵《春秋》之后,著兴坏之端,则又藉《秦纪》而不为《秦纪》用者矣。
————姚苧田《史记菁华录六国表》
读《六国表》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序》所谓因《秦纪》,踵《春秋》后,表六国时事是也。
冠周于上,周虽衰未亡也。至赧王五十九年卒,而绝不即予秦者,秦未并天下也。盖阙不书王者三十三年。东周西周不书王,以自贬为君,卑若县鄙,不成王也。
周无事可书,书齐威王朝周,两书贺秦,书致胙于秦,书诸侯会致伯秦,秦代周之征也。书九鼎震,亡征也。书王子定奔晋,王室难也。书东周惠公薨,自贬也。
于秦表则书曰天子致胙,曰天子致伯,曰诸侯毕贺,曰会诸侯于泽,朝天子,曰天子贺,曰天子致文武胙,皆以伤王室而必正其名也。曰取西周王,曰吕不韦取东西周,周始亡,然不于周书者,不予秦之灭周也。表秦详于六国,何也?秦自为一代之制,故置官书,为赋书,作上下畤书,堑河筑城书,为县书,开阡陌书,为县有秩史书,行钱书,初腊书,置丞相书,初置三川郡书,初置东郡书,百姓纳粟拜爵书,天下大酺书,俱在始皇并天下二十八年前。盖先王封建井田周官周礼已尽湮于是矣,此太史公微意也。秦灭六国,以六国自相灭也,表于攻伐、拔地、纳地、助击、助灭俱详载,合观之,可以见秦并天下之大机焉。
……
昔周之封君盖八百矣,而强侵弱,众凌寡,遂至为六国一折而胥入秦。此战国二百九十年之大势也,读《六国表》,见当日诸侯战秦者不过泄一朝之忿,媚秦者第以偷旦夕之安,未见有能自强为天吏者。观汉高祖约法三章,天下归心,则孟子仁者无敌之言实可见诸事效,非迂阔也。论者不探其本,徒咎六国之不能合力以拒秦,于当日事理、事情、事势均未之得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是年始命韩赵魏为诸侯,晋三分而秦无敌矣,故周亡征于此也。周表书齐威王朝周,非美威王,伤周也,故不入齐。周显王二十六年,致伯秦,二十七年,秦朝周。独书致伯,不书朝周者,以空名无救于亡也。详书秦表者,权在秦也。秦表屡书来赂,见秦之好货,邦交之以利也。秦表屡书斩首数万至数十万,见秦以嗜杀并天下,宜乎祚之不永也。日蚀灾异不书于周,书于秦表者,非独见于秦分也,以周不足系天下之存亡,亦无与天戒云耳。书五国共击秦,不胜而还。继书齐败魏赵观津,罪齐也。秦嗣君生或书,或不书,何也?有故则书,无则否。书生灵公,书生献公,书惠公太子生,书孝公生。《本纪》载孝公之言曰:“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故书此见内乱也。秦至孝公用商鞅始大,秦昭王二年魏表书秦武王后来归,不书秦表,何也?后无罪,不与昭襄之出也。本纪云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即位二年,庶长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云,及云皆不得良死,刑亦滥矣。云出归,情亦忍矣,故后书宣太后薨,讥昭襄之知有母而弃其君母也。
秦灵公八年,书初以君主妻河,为后世教邪之始。秦惠文王,书初更元年,为后世改元之始。秦始皇四年,书纳粟拜爵,为后世鬻爵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