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831],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832]纣为象箸而箕子唏[833]。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834],《关雎》作。仁义陵迟[835],《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836],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837]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838]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839]。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840]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841],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842]。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843]。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844]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845]《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846]取其年月,数家[847]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848]。
集评:
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有霸在后故也。不数而叙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十二诸侯年表》
迁表十二诸侯,首鲁讫吴,实十三国,而越不与焉。夫以十二名篇而载国十三,何也?不数吴也。皆诸侯耳,独不数吴,何也?用夷礼也。不数而载之者何也?周裔而霸盟上国也。
————苏洵《史论中》
迁于《十二诸侯表》言齐晋秦楚在成周微甚,《汉诸侯表》又言太公于齐兼五侯地接齐,比三国并吞最少。秦尽得宗周旧地,晋始封亦不微,后乃滋暴。楚本无封国,浸起蛮夷之雄耳。武王初意不在封子弟,余固论之,大要有徳则兴,无徳则衰而亡,初不以形势强弱。而周以宗室同姓多为诸侯,虽卑不忍倍,而强大者因相挟未敢取,故犹寄号名数百年,而周之实已亡矣。
————叶适《习学纪言》卷十九
《十二诸侯年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四十三年,敬王崩。《周本纪》:敬王崩,子元王立。八年崩,子定王立……《左传正义》曰:“《杜世族谱》云:‘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之岁也。四十二年而敬王崩,敬王子元王十年春秋之经终矣,与《史记》不同。《史记》世代年月亊多舛错,故班固以文多抵牾。按《世本》敬王崩,贞王介立。贞王崩,元王赤立。宋忠注引《太史公书》云:“元王仁生贞,王介与《世本》不相应,不知谁是”。则宋忠不能定也。《帝王世纪》:敬王三十九年,《春秋》经终。四十四年,敬王崩,子贞定王立。贞定王崩,子元王立。是《世本》与史记参差不同,书籍久远,亊多纰缪,杜违《史记》,亦何怪焉。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首年标岁名,其后唯以六甲纪之,简而易见。
————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一
孔子作《春秋》,而太史公得因之以表十二诸侯本末盛衰之迹也。
————茅坤《史记钞》卷八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方苞《史纪评语十二诸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