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 伦:同类、同辈。
[1785] 魏文侯:魏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
[1786] 陵迟:像丘陵逶迤逐渐低下,意为走下坡路。迟,通“夷”,平坦。
[1787] 绌:通“黜”。贬退;排除
[1788] 威、宣:指齐威王、齐宣王。
[1789] 季世:末世。
[1790] 焚《诗》、《书》,坑术士: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7),博士淳于越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实行分封,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要学法令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史称“焚书坑儒”。详见《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
[1791] 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1792] 孔甲:孔鮒,字甲。孔丘八代孙。博士: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以备顾问及书籍典守。
[1793] 瓦合:如破瓦之相合,虽说聚合,而不齐同。形容不相亲附。适:通“谪”,指封建时代的官吏或百姓有罪被遣戍远方。
[1794] 旬月:一个月。旬,训为“遍”,所以满一月叫旬月。
[1795] 微浅:(事情的规模)细小。
[1796] 缙绅:亦作“搢绅”、“荐绅”。古时原指高级官吏的装束,后来用为官宦的代称。 委质:“质”通“贽”,古代臣下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另一说为下拜、表示恭敬承奉之意,引申为归顺。
[1797] 业:古时的书版,此处指六经等书籍。
[1798] 遗化:遗留下来的教化。
[1799] 与:通“欤”。
[1800] 党: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小子:旧时长辈称晚辈,或老师称学生。狂简:急于进取而流于疏阔,致行事不切实际。
[1801] 斐然成章:文采斐然可观。斐,有文采的样子。
[1802] 文学:古时“文学”一词接近现在所说的“学术”之义。
[1803] 经艺:儒家经典“六经”又称为“六艺”,因亦称为“经艺”
[1804] 大射:为祭祀而举行的射礼。
[1805] 叔孙通: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曾为秦博士。后归刘邦,任博士,称稷嗣君。汉朝建立,与儒生共立朝仪。后任太子太博。
[1806]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
[1807] 选首:优先被选用的对象。
[1808] 暇遑:空闲。庠序:古代学校名。夏名校,殷名庠,周名序。
[1809] 刑名:亦称“形名”。原指形体(或实际)和名称。先秦法家则把“刑名”和“法术”联系起来,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言论等,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1810] 黄老之术:战国后期,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在政治上体现为所谓的黄、老之术(因号称祖述黄帝、老子而得名);而法家申不害、韩非等亦早已吸收道家“自然”之义作为法制的理论基础,故汉初黄老、刑名并称,颇为统治者推重。
[1811] 具官:配备应有的官员。形式上有此种官员的设置,但不被信用。
[1812] 今上:指汉武帝刘彻。
[1813] 赵绾、王臧:都是当时有名的儒者。
[1814] 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汉文帝为了寻访政治得失,始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授予官职。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文学,名称虽有不同,性质仍无异。
[1815] 申培公:姓申,名培。“公”是敬称。申培为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文帝时为博士。
[1816] 辕固生:齐人。今文《诗》学“齐诗学”的开创者,景帝时任博士。
[1817] 韩太博:姓韩,名婴。燕人。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shùn]的太博。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1818] 伏生:姓伏,名胜。“生”是敬称。济南人。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于他的门下。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由他传授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