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人!要我参军可以,你先答应我……”孙若西一口吹灭灯火,抓住姑娘的衣襟,“亲爱的,不要回家啦……”“啪啪!”黑暗中响起两记清脆的耳光;接着,嗤啦一声——是衣服撕碎的声音;再接着,是一阵急跑出门的脚步声。
开门声,把刚合上眼的振德惊醒。他没发问,知道是女儿回家来了。当他听到用瓢向水缸里舀水,就说:“桌上盆里有热水……”
“嗯,爹,俺洗洗脸。”春玲的声音很小。
振德听着女儿洗完脸,就要重新睡去。但他注意到西房里有动响。仔细一辨,是女儿在压抑地啜泣。振德被震撼了,坐起身,问:“你怎么啦,玲子?”
“没么。”女儿抽泣着,唏嘘声更大了。
振德急忙披上外衣下了炕,赶到女儿房间。灯光昏暗,加上他眼睛不好,只是模糊地见春玲伏在炕上哭。振德把桌上的油灯灯芯挑大,这才看清春玲的身子一搐一抖,头发是湿的。他很惊诧地问:“玲子,你是怎么啦?”
春玲爬起来,泪水纵横,湿发凌乱,外衣襟撕开一大条。她看父亲一眼,又垂下头,抽泣得更厉害了。
振德看着女儿的样子,又惊又懵,顷刻,他心里涌上一个可怕的疑虑:“她被人……”父亲不敢再想下去,骇然地问道:“玲子,快告诉爹!”
“爹呀!”春玲扑到父亲肩上,发出了悲声。
振德见女儿的表示,完全相信了自己的判断。他的心又愤怒又痛楚地猛一悸,看一眼炕上酣睡的明生,拉女儿到院子的石条上坐下。
“说,究竟是怎么回事?”振德用力把气愤的声音压小些。春玲张了两下嘴才说出:“爹你不要急,没、没么……俺心里正疼,说不清话……”
振德听着女儿的呜咽,心里针扎般地痛。外表上看,曹振德对子女不大关心,时时表现得很严厉。其实并非如此。他为孩子的操劳关注不亚于他们的母亲。他大女儿春娟牺牲后,她母亲要给闺女“结鬼亲”,振德和妻子大吵一架,妻子指责他不疼孩子。实际上春玲的妈妈过后也承认,丈夫正是为爱孩子。因为振德深知,这种迷信的结鬼亲做法,不惟毫无意义,而且委屈了做为共产党员的大女儿。这是当时春玲母亲所不能理解的。
春玲永远不会忘记,她虽然是虚岁十八入的党①,但如果不是有个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她提前一年就会是党员了。党支部其他委员早就同意吸收春玲,可是振德不松口,一再压下去,说让她多锻炼。当时女儿入党心切,真有点不满意父亲,后来想一想,她很感激父亲的严格要求,以有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深感幸福了。
拿振德的妻子对知心的女邻居评论她丈夫的说法:“唉,别看我那老东西严森森的,他可疼孩子啦!人家不象我只知道哭,疼的是地方哪!”
孩子的母亲在世,振德不大过问子女的生活细节,工作和生产已够他忙的了。自妻子死后,不管怎样忙碌,他仍是关照孩子,尽量弥补孩子失去母亲的缺憾。虽说这种努力是很困难的,但振德还是这样做了。他为使春玲继续求学,自己学会做饭,起早落晚地在家里家外干。女儿多次要求辍学,振德都不答应。直到春玲找到本村教员,而孙若西答应教她时,振德才放下炊事的营生。明生告诉人家:“爹和妈一样。俺爹出门是爹,在家是妈;又当爹又当妈!”
现在,父亲最疼爱的小女儿遭到不幸,怎能不使他震撼和痛苦呢?振德一开始升起的愤怒情绪过后,接着是对自身的责备。他觉得,孩子遭到损害是做父亲的责任,是他的罪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女儿正处在悲痛中,需要的不是父亲的呵斥、怒骂,而是抚慰和同情,鼓起女儿平复创伤的勇气,给她以更加坚定的向上生活的引导。
振德拉住女儿的手,劝慰道:“孩子,清醒些,不要哭啦——哦,要是还想哭,就哭出来吧!对着爹把悲结放开,再把事告诉爹。”
“爹,我哭够啦,没泪啦!”春玲直起颈项,理了理湿发,心已平静了。
“好,孩子!有话慢慢说。是谁欺负你啦?”
“唉,爹呀!”春玲深叹一声,说,“没有人能欺负我,是女儿自己找的……”
“你怎么说?”振德又是一惊,端量着女儿。
“爹,我从头告诉你。”
春玲把她同儒春的感情和孙若西的关系给父亲讲述了一遍,最后她说:“孙若西这家伙说出那种脏话,气得我狠狠打了他两巴掌,转身向外跑,不料,他的手还揪着我的衣襟,就撕了……爹,我身子没叫他沾上,我是感到委屈生气才哭的。来家时我倒了瓢凉水在头上,趴在炕上越想越难受。对孙若西我吐口唾沫就算啦,可是我觉得我委屈,我看人看错啦!”振德听完,舒了一口气。沉默中他前后想了想说:“是呀,玲子,错啦!孙若西和儒春不能一样看,他们出身不同。儒春是庄稼人,好坏摆在人眼前,实实在在。孙若西那类人,真真假假不一定。不能看他们的表面,要看骨子。这不是,到节骨眼上,孙若西就垮下来啦!子女的婚姻,老人不勉强,爹也说过。不过我要批评你,玲子,既然你和儒春有情意,为么半道向后走?”
“是我不对。这几个月被孙若西的假面蒙住眼了。”春玲痛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