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注疏对“绘事后素”有两种解释,当用它来喻“礼”之于人的意义时,两种解释之间的差异反映出什么问题?
另外,请根据“集说”所列各家观点,仔细体会其中反映出来的古人解读经典的特点。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 杞:国名,周初封夏禹[yǔ]之后于杞。
② 征:《包注》:“成也。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集注》:“证也。”
③ 宋:国名,周初封殷商之后于宋。
④ 文献:《郑注》:“献,犹贤也。”《集注》:“文,典籍也。”
【文化史扩展】
夏杞、殷宋与兴灭国继绝世 本章夫子云杞不足征夏礼、宋不足征殷礼,透露出传统社会里一项相当重要的政治制度的信息。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建立新朝之后,封夏禹之后东楼公之于杞,以世世奉夏禹之祀,是为杞国;又封殷帝乙之长子、纣王之庶兄微子开为国君,统殷代遗民于宋,世代奉殷之祀不绝,是为宋国。这很可能是周武王出于政治需要而创设的一项政治制度,并且收到极好的效果,保证了新王朝能迅速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从而稳定下来。故《论语尧[yáo]曰二十》中云周“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夫子惋惜继承夏、商两代礼制的杞、宋两国无文献可征,还透露出这一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即杞、宋两国虽然受封于周天子,但享有以天子之礼乐奉祀各自的受命先王,并且遵用先王的礼仪文物、而非周王朝的制度,即所谓自行其正朔服色。请参阅《史记》中的《陈杞世家》及《宋世家》。
武王封夏殷亡国之后为诸侯,允许其自行本朝正朔、衣冠文物,对后世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秦始皇灭六国,废封建,六国之后不得受封,遂成为秦末大乱的一个重要诱因。经此之后遂大体相沿不衰。当鼎革之际,新朝受命之君,无论是通过胁迫性的“禅让[shàn ràng]”还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统治,都往往要遵行武王故事,优待旧朝后裔,赐以爵邑奉祀其先王。当然,秦汉以来以郡县为主,这些前朝遗孤虽然有爵位封地,却仅能衣食租税而已,与春秋时的杞、宋两国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情形,最近的一个例子,自然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与清王室达成的优待清室协议,直到冯玉祥逼宫前,逊清帝室仍据有皇城,在紫禁城内礼仪朝拜一如昔日君天下之时,及至被逐出后遂依附日本,转而至东三省建立傀儡政权。
3.10 子曰:“褅①,自既灌而往②者,吾不欲观之③矣。”
【注释】
① 禘:音d,《尔雅释天》:“禘,大祭也。”《礼记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禘为古代天子之大祭,其仪式规定历代有不同说法,可详参《正义》及《集释》所引诸说。
② 既灌:已灌之后。灌,祼(gun)之假借,祭祀开始之时以酒灌地以降神。
③ 吾不欲观之矣:诸侯以下不能举行禘祭,但据典籍记载,因为周公有大功于周室,故成王特许周公有禘祭之事,此后鲁国承用不变。孔子非之,故云“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①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②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① 不知也:《孔注》:“答以不知者,为鲁君讳也。”《集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
② 示:《中庸》郑注:“示,读如‘寘诸河干’之寘,寘,置也。”《集注》:“示与视同。”
3.12 祭如在①,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②,如不祭。”
【注释】
① 祭如在:在,谓在生时。《孔注》:“言事死如事生。”
② 与祭:参加祭祀。
3.13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竃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 王孙贾:卫大夫。
② 奥:《说文》:“室之西南隅[yú]。”《释名释宫室》:“室中西南隅曰奥。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正义》:“凡室制,以奥为尊,故《曲礼》云:‘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明奥为尊者所居,故凡祭亦于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