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p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 德:《礼记乐记》:“德者,得也。”《乡饮酒》:“德者,得于身也。”
② 北辰:历来解释纷纭不一,一般均释作北极星。但王夫之、陈懋龄等人都认为,辰是指天空无星处,或者说是日月星之“次舍”。北辰实指天极,即地球北极所指向之天空极远处一点,这一点在地球上看来是不动的,但在这一位置上并无星,它只能通过仪器测量出来。因而人们通常通过它附近的星来确认它的位置,这附近的星才是一般所说的北极星。北极星实际上也是围绕着北极运动,自古至今其位置变化很大。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天中即天心,天体圜,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
③ 所:处所。
④ 共:“拱”之省文。或本即作“拱”。《说文》:“拱,敛手也。”《正义》:“众星列峙错居,还绕北辰,若拱向之也。”
【集说】
《包注》:“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郭象:“万物皆得性谓之德。夫为政者奚事哉?得万物之性,故云德而已也。得其性则归之,失其性则违之。”
《集注》:“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李允升《四书证》:“既曰为政,非无为也,政皆本于德,有为如无为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本中和以制礼乐,亦实有宰制,非漠然无为也。”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包氏‘无为’之说,此汉儒搀和黄老之言。何晏本讲老氏、援儒入道者,其作《集解》,固宜独据包说,专主无为。夫为政以德,正是有为,夫子已明下一‘为’字。况为政尤以无为为戒。《礼记》:‘哀公问为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夫子此言若预知后世必有以无为解为政者,故不惮谆谆告诫,重言迭语,此实可与《论语》相表里。”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若更于德之上加一无为以为化本,则已淫入老氏无为自正之旨。抑于北辰立一不动之义,既于天象不合,且陷入老氏轻为重君、静为躁根之说。毫厘千里,其可谬与?”
物茂乡《论语征》:“为政,秉政也。以德,为用有德之人。秉政而用有德之人,不劳而治,故有北辰之喻。”
《新解》:“本章旧注,多以无为释德字。其实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谓作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即如前‘道千乘之国’章,亦即为政以德。惟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无为。”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德”?今天应如何看待这一章?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②以蔽③之,曰:‘思无邪④’。”
【注释】
① 诗三百:《诗》有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共三百十一篇。称“诗三百,是举其大数。
② 一言:一句话。
③ 蔽:当。《论语笔解》韩愈云:“蔽,犹断也。”
④ 思无邪:这一句出自《诗鲁颂駉》,见下面“文学链接”。历来解释多有歧义,见下“集说”。
【集说】
《包注》:“思无邪,归于正也。”
《皇疏》引卫瓘云:“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
《集注》:“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而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项氏家说》:“思,语辞也。用之句末,如‘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度思’、‘天惟显思’。用之句首,如‘思齐大任’、‘思媚周姜’、‘思文后稷’、‘思乐泮水’,皆语辞也。说者必以为思虑之思,则过矣。”
郑注《论语集注述要》:“‘无邪’字在《诗駉》篇中,当与上三章‘无期’、‘无疆’、‘无斁’义不相远,非邪恶之邪也。……心无邪恶,与牧马之盛意殊不贯,与‘无期’各句亦不一例,知古义当不如此。古义‘邪’即‘徐’也。《诗邶北风》篇‘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是‘邪’、‘徐’二字古通用。《集传》于《北风》篇‘邪’音‘徐’,于此篇曰‘与下句“徂”叶韵’,是二字音相通。《管子弟子职》曰‘志无虚邪’,是二字双声联合,古所习用。《诗传》云:‘虚,虚徐也。’释《诗》者如惠氏栋、臧氏琳等即本之《诗传》,谓‘虚’、‘徐’二字一意,是徐即虚。《北风》篇之‘邪’字既明,则《駉》篇之‘思无邪’即可不烦言而解矣。《集传》于前二章曰‘无期犹无疆’,于后二章不敢曰‘无邪犹无斁’,以邪、斁二字义尚远也。今如此解,则亦可曰‘无邪犹无斁’也。无厌斁,无虚徐,则心无他骛,专诚一志以之牧马,马安得不盛?……《駉》篇‘思无邪’之本义既明,则此章亦即可不烦言而解矣。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惟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读者易收感兴之效。若夫诗之是非得失,则在乎知人论世,而非此章论诗之本旨矣。”
【文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