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三家①者以《雍》②彻③。子曰:“‘相维辟公④,天子穆穆⑤’,奚取于三家之堂⑥?”
【注释】
① 家:《说文》:“家,居也。”《易师》:“开国承家”,荀注:“承家,立大夫也。”《左传桓公二年》:“诸侯立家”,杜注:“卿大夫称家。”三家,指鲁国的仲孙(又称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桓公之后,世为鲁国卿大夫。
② 雍:《诗周颂》里的一篇。据《毛诗》,《雍》是祭祀文王的乐章,是周天子祭礼典礼中所用之乐,用于祭礼完毕后撤去祭品时。
③ 彻:即撤,祭祀完毕撤去祭品。
④ 相维辟公:相,音xing,辅助,辅佐,在《雍》诗中是助祭之意。维,语助词。辟公,《包注》:“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
⑤ 穆穆:《尔雅释诂》:“穆穆,美也。”《释训》:“穆穆肃肃,敬也。”
⑥ 堂:古人居处庙寝合一,是为室,室外为堂,堂外则为庭。祭祀在室中,歌在堂上,舞在庭中。
【文学链接】
雍 《诗周颂》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包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
【注释】
① 林放:《郑注》:“鲁人。”
② 易:《包注》:“和易也。”《郑注》:“简也。”《集注》:“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
【思考与讨论】
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是怎么回答的?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礼之本”是什么?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注释】
① 夷狄:《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
② 诸夏:中国。《说文》:“ ,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传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土言之辞也。”《正义》:“称‘中国’,自我言之。王者政教之所及也,夷狄在四远为外国,故谓诸夏为中国矣。”
③ 亡:同“无”。
【集说】
《皇疏》:“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
释惠琳:“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刺时季氏有君无礼也。”
《邢疏》:“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集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弗能救③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④乎?”
【注释】
① 旅:《玉篇》:“祣,力煮切,祭名,《论语》作旅。”祭山。郑玄注《周官大宗伯》“旅上帝及四望”云:“旅,陈也。陈其祭祀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
② 冉有: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马注》:“时仕于季氏。”
③ 救:《马注》:“救,犹止也。”《集注》:“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
④ 泰山不如林放:《包注》:“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耶?欲诬而祭之也。”《集注》:“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之,进林放以励冉有也。”
【文化史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