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旅与古代山川崇拜 本章“季氏旅于泰山”,是上古山川祭祀文化的反映。古人认为,山川都有其所属的神灵,要时时祭祀以获福佑。山川崇拜的起源相当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祭祀山川的记载。根据记载,周代规定了一套山川祭祀的制度,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不同的祭祀礼仪。《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在规格上,五岳相当于朝廷的三公,四渎比于诸侯。诸侯则只能祭祀在其国内的山川,不能越境祭祀。《祭法》云:“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公羊传》亦云:“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例如鲁国有泰山,晋国境内有黄河,则鲁、晋分别祭泰山和黄河。大夫以下不能祭祀山川,因此季氏旅于泰山,是违礼之举。

山川祭祀在古代中国一直相沿不衰,而其中更发展出一种最庄重的活动,即“封禅”。封禅是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登上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名“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是为“禅”。传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第一个可考的封禅帝王是秦始皇。后来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让而升②,下而饮③,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 射:《说文》:“ ,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 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

② 升:由阶上堂。下句“下”即从堂上下来。

③ 饮:飮酒。依射之胜负而饮。

【文学链接】

“射箭”活动与先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很早就成为衡量、赞美人物的一项重要依据,并且形诸歌咏。《诗》中就保留了这样的作品。下面这首来自齐地的作品,称赞了一位贵族子弟颀长英俊的仪表、优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射艺,生动地展现了“射”之于周民的重要意义及其间所蕴含的浓烈情感。

猗嗟 《诗齐风》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文化史扩展】

射与射礼 “射”,即射箭。射箭不仅是一项军事技能和劳动本领,而且还是选拔人材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因而演变为一项庄重的礼仪活动,不但展示射箭技能,更在于展示一种君子人格。据典籍记载,射有四类:一曰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将祭而择士,是为大射。大射的地点,天子于射宫,诸侯于大学,卿、大夫于郊。士无臣,无所择,故无大射礼。二曰宾射,宾主相见时举行,天子以诸侯为宾,在治朝行射礼,诸侯则或在朝,或会盟时在国境,卿、大夫、士等在郊。三曰燕射,闲暇时相与射箭宴饮,天子、诸侯在路寝,卿、大夫、士亦在郊。四曰乡射,地方州县之长春秋时属民射于州序,天子、诸侯无此射礼。

从军事与劳动发展起来的射礼,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赛前赛后的升降揖让,胜负双方的坐立、执弓、饮酒都有细致的规定。例如比赛结束后,胜者执张弓(即张上弦的弓),而负者执弛弓(松了弦的弓),就是很有意味的细节。可详参《礼记射义》。在这样的礼仪活动中,展示的不仅仅是射艺的精湛与否,还被认为直接关系到人的德行。《礼记射义》中云:“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又云:“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惟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可以看到,“射”不是单纯的张弓发矢的技能,而是德行、志意的体现与培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强调君子在射的活动中,不能不争(胜负)。《正义》云:“射中乃君子所尚,必于平日讲肄,至射时以不胜为耻,盖不胜嫌于不肖,故君子必求中焉。求中即是争,即是争为贤者,故曰‘其争也君子’。惟争为君子,故言于射而后有争也。”孟子更云射者“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它脱离了原发性的军事和劳动生产性质,而成为一门体现人格养成的礼仪活动,被列为孔门六艺之一,也成为当时士人必须修习的一项礼仪。

四种射礼中,大射与乡射都直接与选士有关,“射”就成为与选士密切相关的一个词。如“射宫”,既是天子举行大射礼的地方,也是试士的场所。《礼记射义》云“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汉代选士有策试,分“对策”和“射策”。射策是指主试者将试题写于简策之上,分甲、乙等,应试者随意选取作答,主试者依据等第论其优劣。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云:“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pì]射侯中的……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后来泛称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为“射策”,高中者称为“射策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