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题伯夷庙 卢纶
中条山下黄礓石,垒作夷齐庙里神。落叶满阶尘满座,不知浇酒为何人。
咏史诗首阳山 胡曾
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文化史扩展】
夷齐 采薇 首阳山 伯夷、叔齐,《论语》中提到过多次,其他诸子著作中也常常提及,应是古之贤人,但事迹渺茫,诸说互异。《史记》七十列传之首即为《伯夷叔齐列传》,盖本夫子之言而益之以其他传闻,大体言二人本孤竹国君之二子,彼此谦让,不肯继袭国君之位,于是相携逃离。闻西伯姬昌贤而欲往依之。后武王兴师伐纣,二人拦住劝谏,以为武王以臣伐君,不合伦理。武王不听,二人遂逃之首阳山,不食周粟,唯采薇度日,终于饿死。太史公在传末云,夷、齐虽贤人,得夫子之称许而名益彰,是以知人纵然有贤才,必得附骥尾而后方能至于青云之上,显然有借二人之事以浇自己胸中块磊之意。后人谓《伯夷叔齐列传》为七十列传之发凡起例,即有此意。在后世,夷齐就成为士人坚守节操、清高孤介、独立不阿的象征符号,不断见诸于诗文吟咏之中。上面“文学链接”中所引两首诗歌,即是直接歌咏夷齐事迹的,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化用他们的事迹为典故的作品。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 微生高:微生,姓,高,名。或以为即尾生高。
② 醯:音x,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①恭,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③,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 足:过度,过份。《孔注》:“足恭,便僻貌。”过份恭顺以取悦于人。
② 左丘明:《孔注》:“鲁太史。”相传为《左传》的作者,但他究属何人,是否作过《左传》,以及其姓氏都歧见迭出,难以有一致的看法。
③ 匿怨而友其人:《孔注》:“内相怨而外诈亲也。”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②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④。”
颜渊曰:“愿无伐善⑤,无施劳⑥。”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注释】
① 盍:何不。
② 愿:此章三“愿”字,第一“愿”宜作“愿意”解,后两“愿”作“希望”解,意思有所偏重。
③ 车马衣轻裘:“轻”字为后世涉《雍也第六》“子华使于齐”章而误衍,唐前古本无“轻”字。
④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此句有两种读法,一在“共”后断句,一则作一句读。敝,衣败曰敝。《说文》:“ ,败文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帗也,一曰败衣。”
⑤ 无伐善:自称其能曰伐。《孔注》:“不自称己之善。”《皇疏》:“愿行己善而不自称,欲潜行而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
⑥ 无施劳:《孔注》:“不以劳事置施于人。”《皇疏》:“不施劳役之事于天下也。”《集注》:“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或曰:‘劳,劳事也。劳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于人。’亦通。”
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注》:“怀,归也。”《皇疏》:“孔子答愿己为老人必见抚安,朋友必见期信,少者必见思怀也。”《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一说:‘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怀之,怀我也。’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