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刚:《尚书正义皋陶[gāo yáo]谟》引郑玄注“刚,强志不屈挠。”《集注》:“刚,坚强不屈之意,最人所难能者,故夫子叹。”
② 申枨:枨,音chng,《包注》:“鲁人。”或谓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所云申党。
③ 欲:《孔注》:“多情欲。”
【文学链接】
由此章演化而来的“无欲则刚”今日已成一成语。或人以申枨对,盖以枨为近刚,然则或人所理解之刚与夫子所说有异,于此可见当时有刚之说,而夫子别有理解。夫子所谓刚,乃从一极高之标准而来,《子路第十三》所谓“刚毅木讷近仁”是也。此一思想发展到孟子时,强调自身修养出至大至刚之气,所谓养吾浩然之气,遂为后人所遵奉信守。不能做到无欲者,则不能至于刚。历史上不乏以刚正见称者,然亦有有其名无其实者,汉代孙宝即是一例。
孙宝挠于定陵 《汉书孙宝传》
征为京兆尹,故吏侯文以刚直不茍合,常称疾不肯仕。宝以恩礼请文,欲为布衣友,日设酒食,妻子相对。文求受署为掾,进见如宾礼。
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入见,敕曰:“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渠有其人乎?”文卬曰:“无其人不敢空受职。”宝曰:“谁也?”文曰:“霸陵杜穉季。”宝曰:“其次?”文曰:“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宝默然。穉季者,大侠,与卫尉淳于长、大鸿胪萧育等皆厚善。宝前失车骑将军,与红阳侯有郄,自恐见危。时淳于长方贵幸,友宝,宝亦欲附之。始视事而长以穉季托宝,故宝穷,无以复应文。文怪宝气索,知其有故,因曰:“明府素著威名,今不敢取穉季,当且阖阁,勿有所问。如此竟岁,吏民未敢诬明府也。即度穉季而谴它事,众中讙哗,终身自堕。”宝曰:“受教。”……
赞曰:“……孔子曰:吾未见刚者。以数子之名迹,然毋将污于冀州,孙宝挠于定陵,况俗人乎?”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①诸②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① 加:《马注》:“陵也。”凌驾,欺凌。
② 诸:“之于”的合音词。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②也;夫子之言性③与天道④,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 文章:《集解》:“章,明也。文采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皇疏》引太史叔明:“文章者,六籍是也。”《集注》:“文章,德之见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
② 闻:不特亲闻于夫子,且闻于公卿大夫、同门乡党之口耳。
③ 性:《郑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集解》:“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集注》:“性者,人所受之天理。”
④ 天道:《郑注》:“七政变动占。”《集解》:“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集注》:“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
【集说】
太史叔明:“文章者,六籍是也。性与天道如《何注》。以此言之,举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生之德音难可复值,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
《集注》:“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正义》: “据《世家》诸文,则夫子文章谓诗书礼乐也,古乐正,崇术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至春秋时,其学寖废,夫子特修明之,而以之为教。故记夫子四教,首在于文,颜子亦言‘夫子博我以文’,此群弟子所以得闻也。《世家》又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盖《易》藏太史氏,学者不可得见,故韩宣子适鲁,观书太史氏,始见《周易》。孔子五十学《易》,惟子夏、商瞿晚年弟子得传是学。然则子贡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易》是也。”
【问题分析】
问:子贡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特点?
答:此章为《论语》中之名篇,对于理解夫子及儒家思想关系极大,而历来解释又相当纷纭复杂。首先,“文章”并不指今天所理解的“文章”,而是指孔子的言行、学问、性情、人格,即朱熹所说的“德之见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当然太史叔明把它解释为“六籍”,也还是可取的。“文章可得而闻”,又不仅仅是指弟子从孔子那里闻到,还有弟子从乡党邻里、公卿大夫那里听到人们谈论孔子的“文章”这一层意思。这一点可以从《论语子张第十九》中记载的孔子殁后一些人对他的诽谤中推断得到。除了《论语》之外,其他传世典籍中都不乏孔子言行思想的记载,尽管其中可能有假托,但仍然反映出孔子对时人及后世的影响。人格、学问,这些言传身教因而“可得而闻”的“文章”,正是孔子对后世产生伟大影响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