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崔子:齐国大夫崔杼。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他杀掉了齐庄公光。
④ 弒:臣子杀君父为弒。
⑤ 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
⑥ 违:离开。
⑦ 至于:到达。
⑧ 犹:犹如。
⑨ 清:清白。
【文学链接】
读史 徐夤
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喜愠子文何颕悟,卷藏蘧瑗甚分明。须知饮啄繇天命,休问黄河早晚清。
赋四相诗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皇甫澈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文化史扩展】
三仕三已无喜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令尹子文不以荣辱为意,三仕三已,无喜愠之色,堪称难得,在时人看来,大概称得上“仁”了,可是夫子却不许之以仁。这不但与时人的看法不同,也与后世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范仲淹著名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说,差与令尹子文相近,范仲淹却已视作是“古仁人之心”,把它作为士人所追求的最高人格标准了。其间的差异,与其说是后世“仁”的标准降低了,无宁说是人格理想与其人生实践之间的自然落差。
在夫子这里,“仁”是一种最为高远的人格理想,从他的话里不难看到,真正能够达到“仁”的境界的人几乎没有。在他很少的几次以“仁”许人的时候,显然都只是从“仁”的某一方面来说的。然则“仁”又有何意义?在于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前行决心,在于有勇气承担的士人能各依才性之所长与时之际会,从不同方向、在不同方面努力接近它。斯则范仲淹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仁人”之典范特征、而在范氏之后的士人也莫不以之砥砺人格的根本原因。
5.20 季文子①三思②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③,斯可矣。”
【注释】
①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为谥号。文子使晋,预求遭丧之礼以行,后晋襄公果卒,可为“三思后行”之一例。
② 三思:反复考虑。三,表多次之意。
③ 再:两次。
5.21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②不可及也。”
【注释】
① 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活动在卫文公、成公之时。卫成公与晋交恶,宁俞周旋其间,以济其君。或谓“愚”乃指其自晦以保身济君,故不可及也。
② 愚:佯愚。
【集说】
“愚不可及”今日已含贬义,夫子原意则为赞叹之语。只是何为“愚不可及”,则有不同说法。
《孔注》:“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
孙绰:“人情莫不好名,咸贵智而贱愚,虽治乱异世,而矜鄙不变,唯深达之士,为能晦智藏名,以全身远害。饰智以成名者易,去华以保性者难也。”
《集注》:“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难险。凡其所处,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论语稽》:“上章论季文子之知,此章述宁武子之愚,正可两两互勘。大凡烈士殉国,孝子殉亲,皆必有百折不回之气而后成。当其不知有性命,不知有身家,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有似乎愚。及其至性至情,动天地,泣鬼神,人乃以为不可及。而不知所不可及者,即在此置身家性命于度外之一念乎。武子仕卫,进不求达,退不避难,在见几而作之士,不免从旁窃笑,而卒各行其是以保其身而济其国,此夫子所以叹美之也。”
【文学链接】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杜牧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思考与讨论】
上引诸家对“愚不可及”的解释中,不同之处在哪里?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又如何理解宁武子的“愚不可及”?
5.22 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②之小子③狂简④,斐然成章⑤,不知所以裁⑥之!”
【注释】
① 陈:陈国。妫姓,武王灭纣,求得舜[shùn]之后人名妫满者,封于陈,都于宛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