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性与天道”,亲受教诲的子贡等孔门弟子感叹“不可得而闻”,则揭示了孔子思想的另一特点。性谓人之性,天道指天地宇宙运行之道,或以为即《易传》之天道阴阳消息盈虚。这两个方面“不可得而闻”,是指孔子很少谈论这些话题。孔子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未知生,焉知死”,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夫子之不言,盖或存疑,而以切近人生的问题为思考的要务。在孔子之后,他的一些弟子如前面提到的漆雕开等人,再到孟子、荀子等人争相言性命天道,至宋代,程朱提出“天理”观念,把“性与天道”解释为“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儒学遂一变而为宋明理学。
【文化史扩展】
性 天道 吉凶祸福 消息盈虚 本章“性”与“天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含义也非常复杂,不易说清。《论语》中提到“性”的地方只有两处,除这一章外,另一处是《阳货第十七》的第二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到“天”的地方则非常多。不过既然子贡都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那么即使“天”出现得再多,也不比仅出现两次的“性”更能说清所指究竟是什么。
孔子很少讨论的这些问题,在他的身后不久即成为热门话题。孟子提出性本善的主张,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天道观念也随着《易传》的出现开始形成一个体系性的学说(古人相信《易传》就是孔子所作,但今天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人所作),尤其是用阴阳消息盈虚学说来解释天道运行周而复始的现象,并用以指导人的社会行为,解释个体生命的吉凶祸福等命运遭际,长期影响着传统社会里士阶层的思想和行为。
5.14 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闻②。
【注释】
① 有闻:有所闻说。
② 唯恐有闻:《译注》:“有,同‘又’”。
【集说】
《孔注》:“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
《集注》:“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故著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
《正义》:“有闻文章之道也。子路好勇,闻斯行之,其未及行,又恐别有所闻,致前所闻不能并行。”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谥“文”。
② 文:《逸周书谥法》:“勤学好问曰文。”
5.16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 子产:名侨,郑大夫,郑穆公之孙,故称公孙侨,孔子所极称赞之贤臣。为郑相二十二年,周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戎马交争,郑国赖以安。
【文学链接】
作为春秋时著名的贤相,子产为政有方,深得国人称赞,曾作歌以颂之。
舆人诵子产 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文化史扩展】
乡校论政与清议传统 子产为郑相期间,还有著名的“不毁乡校”之举。乡校是乡里的学校,郑国人不但在此求学,而且议论时政。有人建议子产毁掉乡校以杜绝议论。子产不允,认为国人的议论有助于施政。今人或将此视为“民主”思想,此说尚可商榷,但它无疑代表了上古时期一个相当积极的思想传统。同样著名、作为反面教训的周厉王止谤,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乡校论政实为后世清议的先声,但是秦汉以后,象子产这样从正面肯定清议的做法却不多。相反,历史上出现了几次著名的迫害事件,如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明末的东林党人事件,当权者都大规模地禁锢清议士人,箝制舆论,而结果,却无一例外地象周厉王被国人流于彘一样,伴随党祸而来的是王朝覆灭、生灵涂炭,教训是极为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