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族叔卫军俭诗 王融
不器其德,有斐斯文。质超瑚琏,才逸卿云。摇笔泉泻,动咏霙纷。沨乎不极,卓兮靡群。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于人⑤。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 雍:孔子弟子冉雍,字仲弓。
② 佞:有口才。《说文》:“佞,巧讇高材也。”《曲礼释文》:“口才曰佞。”
③ 御:《尔雅释言》:“禁也。”《集注》:“当也,犹应答也。”
④ 口给:给,足。口给谓口齿便捷。
⑤ 憎于人:为人所憎。
【问题分析】
问:“佞”的意思古今有何差异?孔子为何否定“佞”?
答:佞,今天完全是贬义,但在孔子时代及以前,并非如此。佞的本义是有口才之美。古人也常谦称自己“不佞”,可见“佞”是美称。对此,阮元《释佞》有详细的考证,从本章或人的话中也可以琢磨出来。夫子之所以不认可当时尚为称美的“佞”,在于它极易流于徒具言语之捷给悦人,而无“仁”之实。《学而第一》中夫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已可看到这一点;《先进第十一》云:“是故恶夫佞者”,《阳货第十七》又云“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可见夫子之态度鲜明,可谓前后一以贯之。在一些场合,孔子也从正面肯定过“佞”,如《雍也第六》中他说“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就是肯定祝鮀的口才之美。
不过,大概自夫子否定“佞”之后,“佞”就不再一个中性的、甚至含有褒义的词了。它完全成为一个贬义的称呼,专门指那些以巧言语取悦于在上者的人,特别是取悦于帝王、获取权势禄位的弄臣。这些人被称为“佞臣”,在正史里也往往列有“佞幸传”,而且,这些佞幸之臣虽能荣耀一时,最终却都落得家破身亡、遭人唾骂的命运。这似乎有力地印证了夫子“屡憎于人”的预言。
5.6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②之未能信③。”子说。
【注释】
① 漆雕开: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开。王应麟等人考证认为本名启,字子开,《史记》避汉景帝讳而改启曰开。雕,亦作“彫”。
② 斯之未能信:《孔注》:“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也。”《皇疏》:“言己学业未熟,未能究习,则不为民所信,未堪仕也。一云:言时君未能信,则不可仕也。”
【文化史扩展】
漆雕氏之儒 漆雕开虽自谦不肯仕,但他从孔子问学,却似乎颇有成就,在孔子死后儒学的各种派别中,他的学说自成一派。《韩非子显学篇》云儒分为八,其中之一即为漆氏之儒,《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有《漆雕子》十三篇,《论衡本性篇》亦记密(即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性情。刘向《说苑》云“孔子谓‘漆雕氏之子君子哉,其善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恶也微而著。’”惜其书不传,仅能从这些零星记载中见其学之大概方向。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②于海。从③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④。”
【注释】
① 桴:音f,用竹木编成筏以渡江海,大者为栰,小者为桴。
② 浮:以舟渡水。
③ 从:跟随。
④ 取材:《郑注》:“无所取材者,无所取于桴材。”郑玄又记另有一解,将“材”解作“哉”,语气词。《集注》引程子语释“材”作“裁”。
【文学链接】
汉阳献李相公 刘长卿
退身高卧楚城幽,独掩闲门汉水头。春草雨中行径没,暮山江上卷帘愁。几人犹忆孙弘阁,百口同乘范蠡舟。早晚却还丞相印,十年空被白云留。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文化史扩展】
浮海 五湖扁舟 江海 本章“浮海”之本义,历来注家亦有争议,或以为即如夫子所云“欲居九夷”,即隐逸之意;或以为非隐逸之意,所浮之“海”,是海东箕子之国,以其尚有礼仪,欲浮海以行道。无论如何,“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实被后世解释为隐逸之先声,确立了隐逸话语之谱系。在隐逸史上,孔子并未真正“浮于海”,但很快就有一个人代替他在文化史上开启了这一传统,此人就是吴越争霸时勾践的重要谋臣范蠡。传说他在辅佐勾践灭吴之后,洞察到勾践必将诛有功之臣,于是果断弃官而去,泛舟五湖,人称鸱夷子,深为后世士人所仰慕,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李白是最热衷于以泛舟五湖自许的士人,他在许多诗篇中都反复吟咏过,惜大多篇幅太长,故上面“文学链接”仅举刘长卿诗一首、苏轼词一首为例。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