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赵文子为室 《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为室,斲其椽而砻之。张老夕焉而见之,不谒而归。文子闻之,驾而往,曰:“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对曰:“天子之室,斲其椽而砻之,加密室焉。诸侯砻之,大夫斲之,士首之。备其物,义也;从其等,礼也。今子贵而忘义,富而忘礼,吾惧不免,何敢以告。”文子归,令之勿砻也。
东平宪王苍传 《后汉书》
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要带十围,显宗甚爱重之。及即位,拜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优诏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十一年,苍朝京师,月余,还国。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遣使手诏国中傅曰:“……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肃宗即位,……欲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六年冬,苍上疏求朝,明年正月,帝许之。……苍既至,升殿乃拜,天子亲答之。……苍以受恩过礼,情不自宁,上疏辞。……帝省奏叹息,愈襃贵焉。……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茍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文化史扩展】
《诗》与春秋战国之诗学 《诗》在后世被称为《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辞。人们习惯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它称得上是春秋时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广为时人所诵习。人们学《诗》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用《诗》。当时最流行的做法是在外交场合下赋《诗》以见志。在合适的场合敏捷地诵出恰当表达自己意见的《诗》句,并且听懂对方用《诗》所传达的意思,是出使各国的“行人”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以致有“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说法。
《论语》这一章记载了与此相应的另一种学《诗》、用《诗》的情形,即用《诗》来阐明生活实践中的道理与感悟;或者反过来,用生活实践中的感悟来解《诗》。孔门师徒对这两种学《诗》、用《诗》的做法都非常认同,并且身体力行着。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并告诫弟子们“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弟子们从师问学,亦多举《诗》篇为佐证或问难。近年发现的战国楚竹书更是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的《诗》论。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诗》的学习与研摩,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诗》学大盛的繁荣局面,并促进了古典的诗歌和文学主张的发展。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 患:担忧,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