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交叉学科  发布:2022-05-07  ★★★收藏章节〗〖手机版

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其大意就是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风俗的内容极为广泛,种类异常繁多,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心理、行为和语言三个方面。心理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禁忌在内的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习尚,也称无形风俗,如古代社会里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行为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与心理风俗密切关联而表现在诸如祭礼、婚仪、祈禳等仪式和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上的习尚,也称有形风俗;语言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要求的传承性艺术,如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歌谣、说唱等。

我国传统风俗孕育发生于原始社会前期,发展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及奴隶社会。我国早在距今四五万年的“新人”时期就已经有了女性祖先崇拜的习俗和同一氏族内不得通婚的俗规。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氏族社会后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等进步生产活动,人们已经定居,并有了简陋的窖穴式房舍,出现了葬穴、氏族墓地、对偶家庭、男性祖先崇拜和农业生产上的点耕方式等等习俗事象。此外,还有服饰、巫术、祭礼、禁忌、神话艺术以至医药治病等等风俗习尚也都渐次形成,并在我国先秦古籍中都有记述和保存。

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间的风俗随着社会制度的转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封建思想的深化而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起来。这一时期,事鬼神、信卜筮日趋神圣和普遍,起宅造房、婚丧嫁娶都有许多禁忌习俗。比如东汉王充《论衡诘术篇》引《图宅术》关于起宅造房的俗规中有云:“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因依五行之说,商属金,南属火,火能克金,故为不吉;征属火,北属水,水会胜火,也不吉利。“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汉魏时期,买卖婚姻甚为盛行,而且对婚后妇女有“七出”之规:一曰无子,二曰淫佚,三曰不事姑舅,四曰口舌,五曰盗窃,六曰妒忌,七曰恶疾。凡有此“七出”之一者,皆可由夫家休出家门。这一时期,丧葬习俗也向封建迷信进一步发展起来,如人死亡后停丧不葬,等待吉日。坟墓下葬,必择吉地。通行相墓之术,迷信风水之说。此外,围棋、象棋一类技艺性习俗在这一时期也很流行。六朝时人还有讲究避讳之俗,尤其是父讳不可犯。总起来说,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时期的风俗习尚在总体上处于严重封建化过程中。

汉魏以后,隋唐五代以至宋各种风俗习尚与我国深化了的封建文化相融合,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展现了这一时期人民生活、社会历史的风貌,其中尤以饮食与服饰等项表现特别突出,显示了较高的文化生活水平。如唐人《食谱》就是我国总结饮食烹调经验的著名文献。唐代还生出许多杂俗,如把星辰崇拜发展到二十八宿,即祭二十八个星辰;又如斗鸡、走马、弄鹰风气也极盛。

宋代风俗除沿袭唐代外,亦有所发展变化。南宋时已有火葬之俗,还有了水葬。总之,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承上启下阶段,上古之俗到此或被变形运用,或被发展成完善的通例。唐宋风俗的鲜明特点是它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虚妄程度大减,生活气息浓厚起来。

元明清三代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近期阶段。这一阶段除了传承前代风俗外,随着封建制度由强渐衰的走向,风俗习尚方面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元代在宗教信仰上除以佛教为主外,道教势力曾一度大长,一时道观大增。有许多元时宗教俗规,诸如道士的来往留宿、生活作息、服装帽式等等具体规定,都为后世道观所沿续。元代民间技艺十分发展,各种说唱艺术、曲艺形式、杂技、武术等也非常繁荣。同时,信奉生辰八字、通行殡葬戴孝的风俗甚为盛行。明代婚俗中结婚时通行撒帐仪式,以五谷为撒帐之物,一边撒帐一边高唱撒帐歌。丧葬方面的习俗主要有土葬、火葬两种。清代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最后时期。清代的封建统治对风俗的影响很大。在清代,信巫觋、崇鬼神、举赛会风气极盛。满族起自辽、沈,即有设竿祭天之礼,后又总祀社稷诸神祇于静室,名曰堂子。入主中原之后,这一古礼发展为祭堂子风俗。

以京城北京为例,就曾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造祭神殿于堂子正中,汇祀社稷诸神祇。“岁正朔,皇上率宗室、王公、满一品文武官诣堂子,行拜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