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笑著说:“你该多准备几种。国外主人招待客人,总是发问:Coffee or tea?Which do you prefer ? (英语:咖啡还是茶?你喜欢哪一样?)客人点了什么,才给什么……”
葛萍一拍巴掌:“呵!咱们中国人可没那么多讲究!”
来人继续对他们说:“如果来的客人不止一个,有人要了咖啡,有人要了茶,有人说什么也不要;你该给咖啡的给了咖啡,该给茶的给了茶,那什么也不要的人,按中国待客的规矩,总也得给他杯咖啡或茶,可要是你给端过去了,人家就会不高兴——”
葛萍惊奇地问:“那为什么呀?”
来人耸起眉毛说:“你不尊重人家嘛。人家说不要就不要。有那中国人,到了外国人家里,人家问他喝什么,他说不渴,不喝,其实是客气话,他心里是想喝的,等著人家给他倒——因为在中国你说不渴不喝人家也总是要给你倒水的。结果,人家就只给要的人倒,不给他倒,他只好乾渴著,忍著……人家就是尊重你的个人意志嘛!主人问客人:”味道好不好?“你说:”唉呀,不好!真不好!“主人会很高兴,因为你说了实话,坦率;如果你说客气话:”好,真好!“可喝了几口就不喝了,人家又会生气,因为你不真诚……”
葛萍不免问他:“你是刚出国口来还是怎么著?知道得这么清楚!”
来人端起茶来,呷了一口,叹声气说:“我?哪就轮著我了呢?我还不是听说的,昨晚上我刚在他家喝了 ”人头马柯涅克“,那酒名气不小,其实不如”峨塔自兰地“!”
韩一潭就知道他的“包袱”要在这时候抖落,他与其说是炫耀关于西方社会的社交习俗,不如说是宣告他目前深入文坛所达到的程度。
他所说到的,是文坛上眼下极红的作家之一,刚从国外访问归来,韩一潭虽然早就跟认识——那时候这位元来客还不知道跟哪儿窝著呢——但始终没有达到与其促膝共饮什么“人头马柯涅克”
的地步。现在的文坛就是这样让你眼花缭乱——闪光的金子和如同金子般闪光的碎玻璃片,比 “文革”前的十七年都有成几何级数的增长。
葛萍毕竟单纯一些,她坐到折叠椅上,面对著来客,同他对谈起来。来客既然提到,她便很自然地问及他对一篇新作的评价,对方欣然作答——不过,先引用了若干著名评论家的意见,有的还并不是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言论,而是:“上星期我到他家,他正好刚看完的那一篇,他也是先问我印象如何……”以及:“……他让我别给他传出去,他呵呵地笑著说:”传出去,人家又该说我定调子了!“……”葛萍竟坐在那里,如聆佛音。
韩一潭皱著眉,只觉得耳膜刺痛,闷闷地抽烟。
这位来客有一个响亮的笔名,叫龙点睛。算起来,韩一谭跟他认识也有六、七年了。他头一回来韩一潭家,是一九七五年年底,戴著个栽绒双耳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韩一潭一听他是从工厂来的,又说是刚开完支部会,便自然而然地对他肃然起敬。他拿出一卷诗来,毕恭毕敬地说:“请韩老师给我改改!”韩一潭当时就看了他那十几首诗,主题都是 “捍卫革命样板戏”,以当时的标准而论,写得相当 “有激情”,而且也比较生动、形象,只是不够洗练。韩一潭看完,便在灯下一首一首地给他讲自己的印象,肯定他的优点,提出修改的建议……
送走他后,第三天便接到了他的来信和改好的诗,信中说:“因为参加”支农小分队“,马上要奔赴农业第一线,来不及当面倾诉我的感激之情了……几首诗请您全权修改并予以处理……您现在、将来、永远都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在您的亲切指导下,为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事业,贡献出我的一切力量!”
这以后他们常来常往。尽管韩一潭几次把他的诗推荐出去,几次都未能发表出来,他却毫无怨言,每次见到韩一潭总是说:“您千万别对我失去信心!我就算是块顽石,有您的耐心辅导,也总能琢成个砚台的——哪怕是只配给小学生描红模用的砚台!”
一九七七年,他一首十二行的短诗终于经韩一潭力争在刊物上发表了出来。第一回见到自己的作品印成了铅字,那激动的心情真难以形容,他那灵感的闸门,在油墨的香味启动下猛地打开了,于是乎诗情如黄果树大瀑布般地奔泻不停,到一九七九年,他发表的短诗已达二十七首。进入一九八○年后,他及时地意识到:凭著写诗闯入文坛远比凭著写小说闯入文坛费力而迟慢,于是他 “试著写起小说来”,而在这一年里,他也就发表出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他认识的编辑自然不止韩一潭一个了。他出入于若干编辑部。他出席了某些文学方面的座谈会。因此他不那么经常去韩一潭家了。这也都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