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指喻指”六句:公孙龙有《白马》、《指物》二论,旨在分离万物之同,认为虽是同一匹马,也有是非之分,正如同一手指,也有彼我之分一样。而庄周意在混同彼此,泯灭是非,认为即使是天地与手指、万物与马匹也是没有区别的,何况是手指与手指、马匹与马匹呢!可见,庄周虽取喻于手指、马匹,而用意却与公孙龙相反,旨在破公孙龙之说。
[2]道:道路。
[3]“不然”句:据王先谦等治庄者言,此句下应有“恶乎可?可乎可。恶乎不可?不可乎不可。”又误移“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二句于上文。
[4]固:本来。
[5]莛(tng庭):草茎。 楹(yng盈):屋柱。
[6]厉:病癞。此指丑陋的女人。
[7]恢:宏大。 恑(gu轨):通“诡”,诡秘。 憰(ju绝):通“谲”,欺诈。 怪:奇异。
[8]达者:通达大道的人。
[9]为是:因此。 不用:不执己见。
[10]寓:寄。 诸:之于。 庸:众。
[11]得:无往而不自得。
[12]适:至。 几:谓尽得大道。
[13]神明:心智,心神。
[14]狙(j居)公:养猕[mí]猴的老翁。 赋:分给。 芧(x叙):即山栗,又名橡子。
[15]未亏:未损。
[16]和:合,混同。
[17]休:息,止。 天钧:天然的陶均。
古之人[1],其知有所至矣[2]。恶乎至[3]?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5],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6]。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7];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8],惠子之据梧也[9],三子之知几乎[10],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11]。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12]。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13],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14]。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15],圣人之所图也[16]。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1]古之人:指古时的悟道者。
[2]知:通“智”。 至:至极,即最高的境界。
[3]恶:何。
[4]封:域,即彼此界限。
[5]彰:彰明,显现。
[6]爱:谓偏好。
[7]故:即,就是。 昭氏:指下文的“昭文”,姓昭,名文,善鼓琴。 鼓:弹。
[8]师旷:晋平公乐师,妙解音律。 枝策:谓持策以击乐器。枝,即持而击。策,谓击乐器之物。
[9]据梧:倚靠着梧树。
[10]几尽:谓其智于此技极其尽也。
[11]载:从事。 末年:晚年。
[12]坚白:即“坚白同异”之说,是先秦名家另一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的重要命题。公孙龙主张“离坚白”,即分离万物之同。他说,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完全可以互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因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
[13]纶:琴瑟之弦,代指鼓琴。
[14]我:泛指。
[15]滑:滑乱人心。 疑:使人心疑惑。
[16]图:图谋。可引申为图谋摒弃。
今且有言于此[1],不知其与是类乎[2],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3]。有始也者[4],有未始有始也者[5],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6],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7]。今我则已有谓矣[8],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9],而太山为小[10];莫寿于殇子[11],而彭祖为夭[1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13],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14],而况其凡乎[15]!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