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①者,好古,敏②以求之者也。”
【注释】
① 生而知之:不待学而能知。
② 敏:《正义》:“敏,勉也,言黾勉以求之也。”
7.21 子不语①怪②、力③、乱④、神⑤。
【注释】
① 语:言说。《诗公刘》毛传:“论难曰语。”
② 怪:怪异之事。
③ 力:逞勇力。
④ 乱:《左传宣公十五年》:“民反德为乱,乱莫大于弒父与君。”
⑤ 神:鬼神之事。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集说】
《集解》:“言三人行,本无贤德,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皇疏》:“此明人生处世则宜更相进益,虽三人同行,必推胜而引劣,故必有师也。有胜者则谘受自益,故云择善而从之也。有劣者则以善引之,故云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善与不善,既就一人上为语也。人不圆足,故取善改恶亦更相师改之义也。
《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皆我师也。”
《论语后案》: “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此云善不善当作是解,非谓三人中有善不善也。”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释】
① 桓魋:宋国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之后,故又称桓魋。魋,音tu。《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集说】
《包注》:“天生德于予者,谓授我以圣性也。德合天地,吉而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
《皇疏》引江熙:“小人为恶,以理喻之则愈凶强,宴待之则更自处,亦犹匡人闻文王之德而兵解也。”
《集注》:“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7.24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②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① 二三子:《包注》:“谓诸弟子。”
② 隐:隐匿,有所隐匿而不教。《包注》:“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
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信。
【注释】
① 文:指诗书典籍等。
② 行:行事,实践。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①,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②,难乎有恒矣。”
【注释】
① 亡而为有:亡,通“无”,以无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