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知者动:《包注》:“日进故动。”
④ 仁者静:《孔注》:“无欲故静。”
⑤ 知者乐:《郑注》:“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
⑥ 仁者寿:《包注》:“性静者多寿考。”
【集说】
郑、包、孔、何注见上“注释”。
《皇疏》引陆特进:“此章极辨智仁之分,凡分为三段。自‘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动,仁者静’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乐,仁者寿’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
《集注》:“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文学链接】
仁智乐 山水乐 孔子用山水来比拟智者之乐与仁者之乐,启发了后人的山水审美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且常用“仁智乐”代指山水之乐。如著名的兰亭之游。
兰亭诗 王羲之
放怀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思考与讨论】
孔子用山水来比拟仁智之乐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集说】
《包注》:“言齐、鲁有太公、周公之余也。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使如鲁,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
《论语笔解》:“韩曰:道,谓王道,非大道之谓。李曰:有王道焉,‘吾从周’是也;有霸道焉,‘正而不谲’是也。”
《集注》:“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堕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
《日知录》:“变鲁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变齐而至于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6.25 子曰:“觚不觚①,觚哉②!觚哉!”
【注释】
① 觚不觚:觚,音g,酒器,有棱。汉人注或以为觚亦指学书之木牍,所谓“率尔操觚”是。不觚,不成其为觚。
② 觚哉:《集解》:“言非觚也。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②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也;可欺④也,不可罔⑤也。”
【注释】
① 仁:通“人”。
② 从之:《集注》:“谓随之于井而救之也。”
③ 逝:《孔注》:“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俞樾《群经平议》谓“逝”读如“折”,云“君子杀身成仁则有之,故可得而摧折,不可以非理陷害之。”
④ 可欺:《马注》:“可欺者,可使往也。”
⑤ 不可罔:《马注》:“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云:“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可参。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①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②矣夫。”
【注释】
① 约:旧注多解为“约束”之意。按“博”、“约”对举,由博返约,非徒约束之意。《今读》解作“统领”,亦佳。
② 畔:同“叛”,违反。《孔注》:“弗畔,不违道也。”
6.28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③否④者,天厌⑤之!天厌之!”
【注释】
① 南子:卫灵公之夫人,史称南子淫乱,卫灵公惑之。《史记孔子世家》记有孔子见南子之情形。
② 矢:《郑注》:“誓也。”
③ 所:《译注》:“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词中。详阎若璩《四书释地》。”
④ 否:《郑注》:“不也。”或读曰p,释作“否屈”、“否泰”,见下“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