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集注》将这一章和第四章并为一章,故全篇作二十八章。
② 之:同“其”,指孔子。
③ 宰:大夫的家臣。孔子仕鲁时为大夫,依礼有家宰掌其事。《包注》以为是为家邑宰,后人认为孔子仕鲁并无食邑。
④ 与之粟九百:原宪为孔子家臣,从孔子受粟为禄。“九百”后省略了量名,《孔注》以为九百斗,无实据。
⑤ 辞:辞让,辞谢。
⑥ 毋:不要,禁止之辞。《郑注》:“止其辞让也。”孔子不允原宪辞让禄米,因这是“禄法所得,当受无让”。
⑦ 邻里乡党:周时的居住组织制度。详下“文化史扩展”。
【文学链接】
原宪贫 贫与病 原宪为孔子家臣,按礼的规定,孔子给他的粟是他应当得到的俸禄。他辞让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作自己老师的家臣而不肯接受吗?还是他的家里不需要?无法知道。从孔子让他“以与邻里乡党”的话来推测,仿佛他家里也并不靠这笔俸禄来生活。然而,原宪后来却的确非常贫困。据记载,他居于陋巷,环堵萧然,没于蒿莱之中。但是原宪却甘于贫困,不以为意。后来子贡来看他,非常怜悯他,说“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在原宪看来,“贫”是物质上的匮乏,“病”是精神、理想上的问题,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贫与病的分别就此成为士人穷困而不失其志的象征,“原宪贫”也成为表示士人生活穷困但不失其志的典故。
六言诗 嵇康
嗟古贤原宪。弃背膏粱朱颜,乐此屡空饥寒。形陋体逸心宽,得志一世无患。
山中示弟 王维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yáo]舜[shùn]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谓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送张南史 戴叔伦
陋巷无车辙,烟萝总是春。贾生独未达,原宪竟忘贫。草座留山月,荷衣远洛尘。最怜知己在,林下访闲人。
【文化史扩展】
邻 里 乡 党 据文献记载,周代国都之外的人民居住有一定的组织制度。其中国都附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周官大司徒》),概称时曰“乡”;离国都更远的地方,“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遂人》)概称时曰“遂”。是谓“乡遂”之制。国中附邑与田野之居都以五、五、四、五、五为制,而名称不同,郑众注谓:“田野之居,其比伍之名,与国中异制,故五家为邻。”郑玄认为“异其名者,示相变耳”,即不过是要在二者之间稍作名称上的变化而已。后世一般两两合称,如“乡里”、“乡党”、“邻里”、“里闾”、“比邻”、“州里”等,都是常见于古诗文中的提法。
“乡党”或者说“乡遂”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结构单位,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未必真正实行如此严格整齐的规划,但古代许多重要活动都以此为单位展开。对士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仕宦的考试举荐,首先就是在自己的乡里进行,由乡里有司逐级推荐应辟命或应举,才能获得进身之阶,称为“乡举里选”。后来实行科举考试,一般首先也要进行乡试,通过后才能上送到京城应举。
6.6 子谓仲弓曰:“犂牛①之子骍②且角③,虽欲勿用④,山川⑤其舍⑥诸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