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径:《说文》:“径,步道也。”《尔雅释名释道》:“径,经也,人所经由。”焦竑《笔乘》云:“古井田之制,道路在沟洫之上,方直如棋枰,行必遵之,毋庸得斜冒取疾。《野庐氏》‘禁野之横行径踰者’;《修闾氏》‘禁径踰者’,皆其证。”则“径”有小道、邪道之意。《集注》:“径,路之小而捷者。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
⑤ 公事:《集注》:“饮射读法之类。”
6.15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⑤,策⑥其马,曰:‘非敢后⑦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 孟之反:鲁国大夫孟之侧。一次鲁国与齐国作战时,大败于齐,孟之反殿后,最后退入鲁国城门。
② 不伐:《孔注》:“不自伐其功。”《集注》:“伐,夸功也。”
③ 奔:《说文》:“走也”,走谓速走。《尔雅释名释姿容》:“奔,变也,有疾变奔赴之也。”军败逃走。
④ 殿:《马注》:“军后曰殿。”军行在后曰殿,取其镇重之义。
⑤ 门:城门。
⑥ 策:马鞭,作动词,鞭打。
⑦ 后:主动殿后之意。
6.16 子曰:“不有祝①鮀②之佞,而③有宋朝④之美,难乎免⑤于今之世矣!”
【注释】
① 祝:祝史,《说文》:“祝,祭主赞词者。”
② 鮀:卫国大夫,字子鱼,善辞令。《左传定公四年》记有其言行。
③ 而:《集解》作“反而”解,王引之《经传释词》训“而”为“与”。
④ 宋朝:宋国公子朝。《左传》昭公二年、定公四年均记其先通于卫襄公夫人宣姜,后又通于灵公夫人南子。
⑤ 免:免于祸害。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道②也?”
【注释】
① 户:《说文》:“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
② 何莫由斯道:《孔注》:“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譬[pì]犹人出入要当从户。”范宁:“人咸知由户而行,莫知由学而成也。”《集注》:“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而叹之之辞。”
6.18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释】
① 质:《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指礼有其本。”
② 文:礼仪之节文。
③ 野:《说文》:“野,郊外也。”《尔雅释地》:“牧外谓之野。”引申为人鄙野不知礼节。《包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礼记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④ 史:《包注》:“史者,文多而质少。”《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指祝史及掌管官府文书之人,主掌管祝策、文书,每富于言辞。《仪礼聘礼记》:“辞多则史”。
⑤ 文质彬彬:《包注》:“文质相半之貌。”《集注》:“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而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文学链接】
文质彬彬与中和之美 质与文是传统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对概念,可以推而广之至几乎社会生活的全部层面,尤其是为后世文艺审美提出了根本要求与最高理想,即文质彬彬之中和美。建安时期人才兴盛,文学创作上呈现“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的特点,刘勰誉为“彬彬之盛”,被视为传统文学中的理想时代。
此种理想往往成为文学变革之旗帜,如南北朝分裂数百年,南北文风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北方文学以质朴见长,史臣称“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南方以文采见称于世,“宫商发越,贵于清绮”。在唐人看来二者都各有不足,“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因此初唐贞观君臣提出要合南北之长,创造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新文学。不过,相对而言,在传统文学中,更多的是对“文”的批评,过于讲究辞彩而内容格调卑弱的诗文,是历代诗文变革的主要对象。这一点值得深究。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