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罔:“罔”与下句“殆”,历来有不同解释,直接关系到对本章的理解,见下面“集说”。
【集说】
《包注》:“罔然无所得。”
何晏:“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怠。”
《皇疏》:“夫学问之法,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若唯学旧文而不思义,则临用行之时罔罔然无所知也。又一通云:罔,诬罔也。言既不精思,至于行用乖僻,易诬罔圣人之道也。”
《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扁鹊仓公传》:‘拙者疑殆。’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公羊传襄四年》注曰:‘殆,疑也。’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下云‘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殆亦疑也。”
《译注》: “罔,诬罔的意思,‘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殆,《论语》的‘殆’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思都讲得过去,译文取前一义(按:译作‘缺乏信心’)。 ”
2.16 子曰:“攻乎异端①,斯害也已。”
【注释】
① 端:《正义》:“《说文》云:‘端,物初生之题也。端,直也。’二字义别,今经传多假‘端’为‘端’。《礼记礼器》注:‘端,本也。’《孟子公孙丑》注:‘端者,首也。’”本章解释分歧极大,见下“集说”。
【集说】
《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皇疏》:“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异端,谓杂书也。言人若不学六经正典,而杂学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
《集注》:“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玉金石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孙奕《示儿编》: “攻,如‘攻人恶’之攻。已,如‘末之也已’之已,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孟子距杨墨,则欲杨墨之害止;韩子辟佛老,则欲佛老之害止。”
《补疏》: “《韩诗外传》云:‘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攻之训治,见《考工记》‘攻木之工’注。《小雅》‘可以攻玉’,传云:‘攻,错也。’《系辞传》‘爱恶相攻’,虞翻云:‘攻,摩也。’彼此切磋摩错,使紊乱而害于道者悉归于义,故为序。《韩诗》‘序’字足以发明‘攻’字之意。已,止也,不相悖,故害止也。”
崔适《论语足征记》:“《春秋文十二年》传曰‘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解诂》曰:‘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礼记大学篇》郑注义同。《颜氏家训省事篇》:‘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技术。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綦博、鲜卑语、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颜氏此言,正与何氏之言相发明,是异端者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何平叔已不得其解,云‘善道有统,殊途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即以害承异言矣。昌黎遂以异端与佛老并言,《朱注》乃证明其义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案夫子之时杨、墨未生,何由知之?孟子之辟杨、墨,虽广为之目曰‘邪说’,曰‘诐行’,曰‘淫辞’,而不谓之‘异端’,则异端非杨、墨之谓也。孙奕《示儿编》谓‘攻如攻人之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则害人者自止。’此说亦非也,阮公《校勘记》云:‘皇本、高丽本“已”下有“矣”字。’则‘也已矣’三字连文,皆语辞,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例同,可征‘已’字不得训‘止’也。”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