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注释】

① 有:同“又”。“十有五”即“十五”。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字,是古人常用的表达方法。

② 立:《集解》:“有所成立也。”《集注》:“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③ 天命:天命之含义相当复杂,详下面的“集说”。

④ 耳顺:也有很多解释。代表性的解释如郑玄谓“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焦循谓即“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⑤ 从心所欲:或本“从”作“纵”。

【集说】

四十而不惑:

《皇疏》:“业成后已十年,故无所惑也。”

孙绰:“四十强而仕,业通十年,经明行修,德茂成于身,训洽邦家,以之莅政,可以无疑惑也。”

苏轼:“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

《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明而无所事守矣。”

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

五十而知天命:

《孔注》:“知天命之始终。”

王弼:“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

孙绰:“大易之数五十,天地万物之理究矣。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穷学尽数可以得之,不必皆生而知之也。此勉学者之至言也。”

熊埋:“既了人事之成败,遂推天命之期运,不以可否系其理治,不以穷通易其志也。”

《皇疏》:“天命,谓穷通之分也。谓天为命者,言人禀天气而生,得此穷通,皆由天所命也。天本无言,而云有所命者,假之言也。人年未五十,则犹有横企无厓。及至五十始衰,则自审己分之可否也。”

《集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不足言矣。”

《正义》: “《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六十而耳顺:

《论衡知实》:“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王弼:“耳顺,言心识在耳前也。”

孙绰:“耳顺者,废听之理也。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

《集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论语补疏》:“耳顺即舜[shùn]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马注》:“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者。”

《皇疏》:“从,犹放也;踰,越也;矩,法也。年至七十,习与性成,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虽复放纵心意,而不踰越于法度也。”

《集注》:“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

章旨

《集注》:“程子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远耳。”

《集注》:“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

《新解》:“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固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若妄以己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上自知矣。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

《今读》:“这已是千古名言,至今沿用。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是很有意思的。从而有各种解说……其实可以各自为解,不必刻板以求。例如,‘三十而立’,有人强调与‘立于礼’有关,……但后世注疏家多不拘泥于学礼,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最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人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中,却决不失其主宰,这才叫‘知天命’。‘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立命’、‘知命’、‘正命’都指人对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性,而绝非听命、任命、宿命,这也才是‘知天’。从而‘知天命’、‘畏天命’便不释为外在的律令或主宰,而可理解为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即认同一己的有限,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这也就是‘立命’、‘正命’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着意在这种承担和建立的完成,即一己对‘命运’的彻底把握。这大概一般非五十岁左右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