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题解:

本篇是《史记》中的文学名篇之一,许多家喻户晓的成语与典故如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等都源于本篇。项羽,这位“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虽然只活跃了短短八个年头,但他灭秦之伟勋、辉煌之战绩、英雄末路之悲壮、从容赴死之慷慨,经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写来,不仅定格为史,深深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而且还升华为诗,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使我们在千载之下还为之激昂、振奋,为之吟咏,唱叹。

战争是刻画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宏大背景。就是在金戈铁马、血流成河、地崩山摧、杀声震天的战争背景下,项羽人格的英雄色彩和悲剧性得到强化。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项羽披甲持戟、瞋目而叱、快战溃围、斩将刈旗、东西驰骋、南征北战、力拔山、气盖世的英姿雄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悲怜虞姬、护惜战马、体恤将士、愧对父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柔情悲怀;我们还能看到他目光短浅、心胸褊窄、凶残暴戾、优柔寡断、不谙机谋、好逞武勇等弱点错误。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忌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身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与立体性。

在本篇中,司马迁以灭秦为界碑,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为线索,把项羽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描写:

先是通过学书、学剑、学兵法诸事,表现了项羽的豪迈不群,但也同时令人见到了他性情的粗疏,为其日后的成功和失败都埋下了伏笔。随后作品描写了他看秦始皇巡游时的情景,当时项羽与其叔父一起观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赶紧手掩其口,说“勿妄言,族矣!”然而他也“以此奇籍”。用早年的一件事、一句话预示其日后的不凡是《史记》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此也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后面,描写项羽从起事到名震天下可用明代凌约言的一段话来概括:“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服,‘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见凌氏《史记评林》)尤其是写项羽的 “成名战”——巨鹿之战时,虽然只用了“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户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寥寥几句,却以短而劲节的句式营造出磅礴气势,淋漓酣畅地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的大将气概。另外,还以“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的侧面描写、以限知视角的使用来烘托映衬项羽的英武形象。

后期主要写项羽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把塑造项羽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和浓郁的悲剧氛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项羽的形象不仅极为鲜明生动,而且还意蕴深厚。

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从此,项羽就一步步地走向失败,走向灭亡。他兵力虽强,却被人处处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了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进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作品的后半部也曾多次写到了他的个人勇力,如当他与刘邦广武对峙,“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逆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当他兵败垓下时,“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虽说还是所向披靡,然而,正如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所说:“八十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项羽毕竟已是处于“如雪消”的英雄末路了,他此时的个人勇力已经与“如江涌”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悲壮色彩。

如果说此种悲壮色彩还不过是粗线条勾勒,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则是对悲剧氛围的工笔渲染。令人称奇的是,司马迁的“工笔”不表现为精雕细刻,而是表现为生动传神:前者的点晴之处在“哭”,后者的点晴之处在“笑”。霸王别姬场面中的“哭”在本篇的“文学分析”部分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妨看一看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笑”:当他拒绝乌江亭长的救援、“不肯渡乌江”时,后有追兵,前有大江,英雄失志,霸王穷途,而且已面临自已一生的终点,他想必是悲愤填膺、百感交集吧,要表现出他此时复杂的心态、纷繁的情感,只怕千言万语也难以描绘。可是,司马迁只举重若轻地用了一个“笑”字,就把这一场面乃至全篇的悲剧氛围渲染得无以复加。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项羽此时的“笑”是悲凉的笑、愤恨的笑、无奈的笑、愧疚的笑、自责的笑、表达谢意的笑、苦痛的笑,还是无畏的笑、蔑视的笑、高傲的笑、自尊的笑、坚定的笑,伊或还有深情的笑、留恋的笑……我们简直忘了我们在读一部史书,不会煞风景地追问司马迁怎么知道项羽自刎前的表情?我们只知道,读到这里,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