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叔孙通列传》可与本篇中“叔孙通作汉礼仪”相发明;《秦始皇本纪》载博士淳于越议政之言,这可说是李斯倡议焚书坑儒的直接导火索,学习《儒林列传》,可以参看此事。本篇所谓“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的具体情形,可从《田敬仲完世家》中了解到。
(3)本篇中所说的“明堂”即“明政教化之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孟子梁惠王》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明堂,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礼记》云:“天子居明堂”;《淮南子》中也提到明堂,根据高诱对它的“解”,明堂上圆下方,其中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叫做“太庙”,它上面观测吉凶、记录天气情况的地方叫做“灵台”,外面圆圆的地方叫做“宫”。西周初期就建有明堂,后来不断修建,到汉代明堂内已经设有白、青、黄、赤、黑五帝庙,凡是天子朝会、祭祀、庆赏、选拔士人、养老、教学等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作为一个建筑物,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史记》中,《孝武本记》多次提到明堂,其他如《天官书》、《封禅书》、《魏其武安侯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中也都谈到过明堂。
(4)要了解文化史上博士制度的发展,此篇也有重要意义。博士之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博士这一官职,职能主要是以学术备朝中顾问,或因习礼而掌朝廷礼仪等事务。秦朝相沿,始皇时设博士七十余人,当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始置五经博士,此时博士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博士仅管学术事业,一般不再参议朝政;第二,其他学术被排斥出去,只有儒家的经学被立为学官,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第三,改变博士需要兼通诸经和诸家学术的做法,每经设博士,由专人传习,或某经的某家学说皆可立为博士,专守其学。后来董仲舒上书称:“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到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应丞相公孙弘之奏请,设立太学。太学的教师即五经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博士弟子来源有三:一由太常选补(即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景帝时改名太常);二是郡国察贡,三是以“父任”入学。
二、文学链接:
1、 相关文学典故:
仲舒不窥园
且逍遥,还酩酊,仲舒漫不窥园井。
(刘言史《刘萤怨》)
三年曾不窥园树,辛苦萤窗暮。
(葛胜仲《虞美人酬卫卿弟兄赠》)
伏生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陈正敏《遁斋闲览记梁颢状元及第后谢启》)
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