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4  ★★★收藏章节〗〖手机版

[3]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4]轮扁:制作车轮的匠人,名扁。 斫轮:砍削木头,制作车轮。

[5]释:放下。 椎:捶击凿子的工具。

[6]糟:酒糟。 魄:烂食。

[7]徐:宽。 甘:滑动。

[8]疾:紧。 苦:苦涩,涩滞。

[9]数:术数,技艺。

[10]喻:晓喻,明确地告诉。

【文化史拓展】

天道、人道的观念先秦时郑子产已提出,他说“天道远,人道迩”。孔子和孟子基本上继承了子产的思想,承认有天道有人道,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人难以把握天道,因此他们大谈礼智、仁义、道德。而道家则尊崇天道,认为道是万物之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老子认为天道公平无私而人道卑劣,肯定天道,排斥或否定人道,因此提倡绝仁弃义,绝圣弃智,返朴归真。庄子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新的阐释。

庄子在《天道》篇中认为,君道是天道,臣道是人道,君道应该效法天道,而天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自运自化,寂寞无为,虽然化育万物,恩及万世,但都是无心而作,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君道也应以天地为宗,以自然为用,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为本,虽有天下,但要做到不为所累,无为而治,让天下万物自治自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庄子强调君道虚静,他说虚静才能像镜子一样无所不包,虚静才能各得所宜,虚静才能使臣下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内心虚明若镜,才能映照万物,虚明才能无为,无为才能精神愉悦、超然物外,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可见,此篇所谓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包含了“君无为”、“臣有为”的重要思想,与内篇中《应帝王》篇主张一切人都应无为的思想有明显区别,对后世的政治产生了较大影响。如魏征向唐太宗进献“无为而治”的方略,正是以有为的臣道来补充无为的君道为前提的。因此,他在主持编撰《群书治要庄子治要》时,便把《天道》篇看成是《庄子》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而将其中近一半的文字选了进去,从而使君无为、臣有为的思想在此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王安石则以实现政治改革为己任,这就使他在解读《天道》篇时更加注意为自己的政治革新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因而他特撰《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文云:“庄周曰‘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语道而非其序,安取道?’善乎,其言之也!庄周,古之荒唐人也,其于道也荡而不尽善,圣人者与之遇,必有以约之,约之而不能听,殆将摈四海之外而不使之疑中国。虽然,其言之若此者,圣人亦不能废。”说明王安石为了给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找到理论根据,便宁愿舍弃最能代表庄周本人思想的《庄子》内篇,却特别注重于对《天道》篇的精心阐释,从而使《天道》篇中的有关思想在宋代变法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果就寓言故事而论,《天道》篇中最精彩的当属“轮扁斫轮”的故事了,可与“庖丁解牛”“濠梁观鱼”等寓言故事相媲美,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道体至虚,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文字加以传达的。执薪求火,火在薪外;执履求迹,迹在履外;执书求道,道在书外。语言文字只不过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罢了,那些想通过书本来求道的做法是错误的。作者在这里完全否定语言文字的传达功能显然是错误的,但其指出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局限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语言文字符号本身去领会文字之外的意义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外物》篇中作者进一步指出:“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只是像荃、蹄一样的工具而已,并非意本身,所以既已得意,其言便可忘去。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表述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是前无古人的。魏晋时期王弼所谓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唐司空图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严羽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及近人王国维所谓的“境界说”等等,都与庄子的思想有渊源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庄子的这一思想,中国的文艺发展就会大打折扣了。

【文学史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