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评:
所贵为有贤者为其能治人国家也,治人国家,舍诗书礼乐法度无由也。今由余曰:是六者,中国之所以乱也,不如我戎夷无此六者之为善。如此而穆公以为贤而用之,则虽亡国无难矣,若之何其能霸哉?是特老庄之徒设为此言,以诋先生之法,太史公遂以为实而载之,过矣。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七三
《史记秦本纪》:“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至献公元年方止从死。则知武公而下,十有八君之葬,必皆有从死者矣,不独缪公也。《黄鸟》之诗,特以奄息、仲行、鍼虎为秦之良臣,故国人哀之耳。夫一君之葬,使六十六人无罪而就死地,固已可骇,而缪公至用百七十七人,习俗之移人,虽缪公不能免,则献公亦贤矣哉。
————赵与旹《宾退录》卷八
由余言治类老子,偏驳不槩于道,然能行其意耳。太史公言秦穆公作《誓》,君子闻之皆为垂涕,不知此语何所据来尔,其次于书有以也。百里傒蹇叔皆且百岁,故曰:“番番良士,膂力既愆,我尚有之。”盖深悔之也。城周之役,晋执政不能记践土之盟,既而晋亡。秦孝公出令,上距穆公二百五十年矣,穆公旧事常镜观之,宜其兴也。人未有自求强而不获者,彼不幸而得商鞅,百余年秦亦亡,遗患万世,悲夫!
————叶适《习学纪言》卷十九
晏元献论:秦穆公以由余为贤,用其谋伐戎,夫臣节有死无贰,戎使由余观秦,终竭谋虑灭其旧疆,岂钟仪操南音、乐毅不谋燕国之意哉?秦穆之致由余而辟戎土也,失君君臣臣之训矣。元献之论有补世教,故録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
李善注《西京赋》,引《史记》谓穆公示之以宫室,引之登三休之台,由余曰:“臣国土阶三尺,茅茨不剪,寡君犹谓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此台若鬼”云云,其语比此为详。今所传《史记》本无之,岂为后人所删省,或指秦时之史乎?
————柯维骐《史记考要》卷二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晋人不出,封殽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
————黄震《黄氏日抄》卷三一
秦法自来惨刻,盖夷狄之故俗也。
————凌氏《史记评林秦本纪》余有丁批语
钝吟云wom,近秦而与秦为难者无如晋,与秦同大而足以难秦者莫如楚,故插叙晋楚事为多。按庄襄之世,秦已尽取周地,固继周而王矣,然六国未亡,则犹存封建之遗制也。至始皇并吞而有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是三代规模一变。此《始皇本纪》所以离而为二也。
————何焯《义门读书记史记》
按《索隐》云,秦本西戎附庸之君,不宜与五帝三王同称本纪,可降为秦世家。刘知几《史通》亦云:“姬自后稷至于西伯,嬴自伯翳至于庄王,爵乃诸侯而名隶本纪,应自西伯、庄王以上,别作周秦世家。”二说似皆近理,然以《史记》之编次条理考之,则有不得不纪秦者。盖秦伯王之业,章于缪孝,成于昭襄,此始皇因之所以并吞混一而称帝号也,故太史公于《秦本纪》末详载秦取蜀及南阳郡,又北定太原、上党,又初置三川、太原等郡,而于《始皇本纪》开端复作提挈云:“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此正与《秦纪》末联合照应,针线相接,以为始皇并一天下之原本也。如欲降《秦本纪》为世家,则史家无世家在前、本纪在后之理,势必次《始皇本纪》于《周本纪》之后,而列《秦世家》于十二诸侯之中,将始皇开疆辟土席卷囊括之业,政不知从何处托基,其毋乃前后失序而本末不属乎!如拘诸侯不得为本纪之例,则始皇称帝后已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而惠文以来帝者之形已成,若泛泛列之诸侯世家中,亦恐非其伦等也。至《史通》以姬嬴并论,乃谓后稷以下西伯以上亦应降为世家,尤事理之必不可通者,周不可降,何独降秦耶!此其持论非不有见,惜徒为局外闲观而未察乎太史公编次之苦心也。读太史公《秦本纪》小序曰“昭襄业帝”,则纪秦之旨太史公已自发之,后世读《史记》者,特未之深思耳。
————牛运震《史记评注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