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稽》:“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均可备一说。”
【思考与讨论】
上面“集说”中各种解释有何差别?对这些解释又当如何认识?近代有人认为,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愚民思想,这种看法有无道理?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集说】
《郑注》:“不仁之人,当以风化之。若疾之甚,是益使为乱也。”《包注》:“好勇之人而患疾己贫贱者,必将为乱。”
《孔注》:“疾恶太甚,亦使其为乱。”
《集注》:“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③,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① 才之美:“美”修饰“才”,形容词后置。
② 使:假使。
③ 吝:《说文》:“恨惜也。”《玉篇》:“鄙也。”也作“恡”,顾惜,舍不得。后世多指顾惜财物,此处主要指接待人物的态度。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②也。”
【注释】
① 不至于谷:谷,《郑注》:“禄也。”不至于谷,谓不以为官得禄为念。
② 不易得:难得。有称赞之意。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 守死善道:《皇疏》:“宁为善而死,不为恶而生,故曰‘守死善道’。”俞樾《群经平议》:“‘善道’与‘好学’对文,‘善’亦‘好’也。……言守之至死而好道不厌也。”
② 见:同“现”。
【思考与讨论】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用世精神?结合前面的相关篇章,谈谈孔子对富贵与贫贱的看法。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
【注释】
① 谋:谋划、议论。
8.15 子曰:“师挚①之始②,《关雎》之乱③,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① 师挚:师,鲁国太师,掌音乐,挚为其名。
② 始:乐始奏。
③ 乱:乐曲之尾声曰乱。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①而不愿②,悾悾③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① 侗:音tng,《孔注》:“未成器之人。”《集注》:“无知貌。”
② 愿:《郑注》:“善也。”《集注》:“谨厚也。”
③ 悾悾:悾,音kng,《郑注》:“诚悫也。”《集注》:“无能貌。”
8.17 子曰:“学如不及①,犹恐失之②。”
【注释】
① 学如不及:谓学习时常恐来不及。《集解》:“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如不及,犹恐失之耳。”《正义》:“如不及者,方学而如不及学也。”
② 犹恐失之:对已学,则常担心忘却。《正义》:“犹恐失者,既学有得于己,恐复失之也。”《集注》:“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