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为这一章承上一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来,是更进一步认为,若确实是一个仁者,对他人应无所恶。《论语训》:“上言仁者能恶人,嫌仁者当恶以绝不仁,故此明其无恶。仁者爱人,虽所屏弃放流,皆欲其自新,务于安全,不独仁人无恶,但有志于仁皆无所憎恶。”
(二) 仁者兼爱,视万物为一体,他人虽有不仁之处,仁者仍应以仁爱待之。《论语意原》:“志于仁者,无一念不存乎仁,其视万物为一体。体有贵贱,皆天理也……民之秉彝,与我无间,不仁而丧其良心,矜之而已,虽谓之无恶可也。曰能好恶人,所以明性情之正;曰无恶也,所以明体物之心。”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④违仁,造次⑤必于是⑥,颠沛⑦必于是。”
【注释】
① 处:接受。
② 去:抛弃,离开。
③ 恶乎:恶,音w,表疑问,“恶乎”即“如何”之意。
④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
⑤ 造次:仓卒之间。
⑥ 是:代指“仁”。
⑦ 颠沛:偃仆,引申为颠沛流离。
【文学链接】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反映了儒家士人在追求“仁”的道路上坚毅果决、直往不回的意志。《礼记》中记载的曾子临终易箦之事,也正是这种意志的反映。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上》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yú]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4.6 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②;恶不仁者,其为仁矣③,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④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① 好:音ho,喜好。下一句“恶”音w,厌恶之意。
② 无以尚之:无以复加。
③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裴松之注《三国志顾雍传》引有这一句,在“矣”后断句,按照这一引用情形,则“其”为语气词,表强调;“矣”也表示感叹。但从上下文的文意脉络来看,应将“其”视为代词,指“恶不仁”的人;而“矣”字同“也”,表短暂停顿。
④ 盖:大概,表推测。
4.7 子曰:“人之过①也,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③矣。”
【注释】
① 过:过失,过错。
② 党:《孔注》:“类也。”
③ 仁:诸本“仁”作“人”,作“仁”当是因音而误。
【集说】
《孔注》:“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得其所,则为仁矣。”
《皇疏》:“人之有失,各有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则非小人之失也。犹如耕夫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若责之,当就其辈类责之也。不求备于一人,则此观过之人有仁心。”
殷仲堪:“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
《集注》:“程氏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文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