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注释】

① 兴:《孔注》:“引譬[pì]连类。”《集注》:“感发志意。”

② 观:《郑注》:“观风俗之盛衰。”《集注》:“考见得失。”

③ 群:《孔注》:“群居相切磋。”《集注》:“和而不流。”

④ 怨:《孔注》:“怨刺上政。”《集注》:“怨而不怒。”

【文化史扩展】

兴观群怨 这是《论语》中论《诗》之又一著名而重要的一章。兴观群怨四者,实成为后世诗教之核心,又在诗歌创作及批评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演变成诗艺之评价与创作原则。诗有六义,其中有“赋、比、兴”三者,此章单言“兴”,旧注多云以“兴”概其余。“兴”之一义尤为引申至广。《郑注》云:“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众云:“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集注》此章云:“感发志意。”《诗集传》则云“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论文家言“兴”,则有钟嵘云:“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刘勰云:“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又云“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观”、“群”、“怨”之义,虽不如“兴”义复杂纷纭,但分别强调《诗》在某一方面的作用,在后世的诗歌创作中都可能找到相应的表现。清代王夫之认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

这就把“兴观群怨”四者解释为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艺术体系了。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①《周南》、《召南》②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③也与!”

【注释】

① 为:学。

② 《周南》、《召南》:周,周公旦;召,召公奭。南,南风,谓南国之诗。指周、召二公之国风,列《诗风》之始。或云,南指乐而言,不独诗。

③ 正墙面而立:面向墙而立,无法举步而行,或无所瞻见。《马注》:“《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注疏本与上一章合为一章。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①?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注释】

① 玉帛云乎哉:《郑注》:“玉,珪璋之属;帛,束帛之属。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

【思考与讨论】

“礼”、“乐”与“玉帛”、“钟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试结合《论语》前面相关篇章,领会孔子礼乐思想的精神实质。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①,譬诸小人,其犹穿窬②之盗也与?”

【注释】

① 色厉而内荏:荏,音rn。《孔注》:“荏,柔也。谓外自矜而内柔佞。”

② 穿窬:窬,音y。同“踰”。《孔注》:“穿,穿壁;窬,窬墙。”则“穿”、“窬”是两事。《正义》引刘恭冕《经义说略》以为,“窬”与“窦”通,“穿窬”意为穿墙为窦而盗。

17.13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也!”

【注释】

① 乡原:原,音yun,亦作“愿”。何为“乡原”,历代注疏有异,见下“集说”。

【集说】

《集解》:“周曰:‘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己意以待之,是贼乱德也。’一曰:‘乡,向也,古字同。谓人不能刚毅,而见其人辄原其趋向,容媚而合之。’”

《集注》:“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