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硁硁然③小人哉!抑④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⑤,何足算⑥也!”
【注释】
① 行己有耻:《孔注》:“有耻者,有所不为。”
② 行必果:《郑注》:“所欲行必果敢为之。”
③ 硁硁然:硁,音kng,《正义》据《史记乐书》“石声硁”之文《乐记》作“石声磬”,又引《说文》“磬,古文从坙”,云“硁”即“磬”字。《释名释乐器》:“磬,罄也,其声罄罄然坚致也。”故以“硁硁然”形容小人,是取其“坚确”之义。
④ 抑:或也。
⑤ 斗筲之人:斗,音du,量器,《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筲,音sho,竹制食器。斗筲之人,《正义》:“言今之从政,但事聚敛也。”似拘执于“斗筲”之本义,夫子盖言器量狭小耳。故《集注》云:“斗筲之人,言鄙细也。”
⑥ 算:《说文》:“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又云:“筭,长六寸许,计历数者。”《鲁论》及《盐铁论》等引作“选”。
【思考与讨论】
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士”观念?联系前面《颜渊第十二》中的相关章节,思考这一对“士”的界定具有的重要意义。
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硁硁然的小人,对此应如何理解?
13.21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③,狷者有所不为④也。”
【注释】
① 中行:中道而行。
② 狷:音jun,通“獧”,与“狷”为古今字。《说文》:“獧,疾跳也,一曰急也。”
③ 狂者进取:《包注》:“狂者进取于善道。”《郑注》:“狂者仰法古制,不顾时俗。”《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
④ 狷者有所不为:《包注》:“狷者守节不为。”《集注》:“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13.22 子曰:“南人①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②。’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③。”子曰:“不占④而已矣。”
【注释】
① 南人:南方之人。
② 巫医:《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何休《公羊传隐公四年》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
③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恒》卦辞。或,常也。《孔注》:“言德无常则羞辱承之。”
④ 不占:《郑注》:“《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也。”《皇疏》:“卜筮亦不能占无恒之人,故云不占而已。”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 和而不同:和、同是春秋时两个重要而广泛应用的概念,彼此有重要区别。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和。五味要由盐、梅、醤、醋等各种滋味调和在一起才能有味,八音要由各种高下疾徐、清浊长短的声音彼此相济,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同则是同样性质的事物掺在一起,仅有同一而无彼此相济的差异。
【集说】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集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正义》:“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