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曰:“无倦②。”
【注释】
① 先之劳之:此句或读作“先之,劳之”,有歧解,详下“集说”。
② 无倦:谓无倦于“先之劳之”。
【集说】
《孔注》:“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
《集注》:“苏氏云: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俞樾《群经平议》:“‘先之劳之’四字作一句读,犹《阳货篇》曰‘使之闻之’,不得因有两‘之’字而分为二事也。《诗绵蛮篇》‘为之载之’、《孟子滕文公篇》‘与之食之’,句法皆与此同。‘先之劳之’,谓先民而任其劳也。天子亲耕,后亲蚕,皆其事矣。孔谓先事之以德,然后劳之,似于文义未合。下文‘子路请益’,而告以‘无倦’,盖先任其劳则易倦,故戒之也。”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
【注释】
① 先有司:《集解》:“王曰:言为政者当先任有司,而后责其事。”《译注》以上章“先之劳之”之“先之”解此句,与旧注皆异。
② 人其舍诸:意为他人将知贤才而举之。
【文学链接】
求贤令 曹操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举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3.3 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②?”
子曰:“必也正名③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⑤;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⑥而已矣!”
【注释】
① 卫君:卫国国君。旧注皆以为即卫出公辄。
② 奚先:以何为先。
③ 正名:《马注》:“正百事之名。”《皇疏》:“所以先须正名者,为时昏礼乱,言语翻杂,名物失其本号,故为政必以正名为先也。”
④ 迂:迂远不切于事。
⑤ 中:得当。
⑥ 茍:茍且。
13.4 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④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 稼:种植五谷曰稼。
② 圃:种植菜蔬曰圃。下句“老圃”指治圃之人。问“学稼”、“学圃”,《集释》以为指欲学农家之书,可备一说。
③ 用情:情,情实,好恶之诚,无所欺隐。用情即诚实意,《皇疏》引李充:“用情,犹,尽忠也。”
④ 襁负其子:以襁背负其子。襁,音qing,即襁褓,背负婴儿之布织物。
【文化史扩展】
学稼 学圃 农家 樊迟问学稼与学圃,孔子以自己不如老农和老圃为由加以拒绝。近代以来曾据此批评孔子鄙视劳动人民,斯语今可不论矣。樊迟问学稼圃,旧注家多云其有情由,盖如宰我问丧之类,李充云:“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而迟亲禀明德,乃谘圃稼,何顽固之甚哉。纵使欲舍学营生,犹足知非圣师之谋矣。将恐三千之徒,虽同学圣门,而未能皆忘荣禄,道教之益,奢情之患切,箪食不改其乐者唯颜回堪之耳。迟之斯问,将必有由,亦如宰我问丧之谓也。”金仁山《论语集注考证》阐发李氏之义,云:“所贵学于圣人者,以大学明德新民之道,修己治人之方也。而樊迟以学稼圃为问,故夫子以不如老农老圃拒之,责之至矣。而又以小人名之,继以大人之事言之,可谓明尽。然观四方之民至焉用稼之语,则樊迟所欲学,盖欲如许行为神农之言者,孟子辟许行章又此章之注疏也。农圃同一事,秦所谓种树之书,汉所谓农家者流也。”
13.5 子曰:“诵②《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③;虽多,亦奚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