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哲学  发布:2022-05-07  ★★★收藏章节〗〖手机版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它看上去有一点亵渎,但是只有学禅的佛教徒才能这么做。他们非常热爱他们的师傅,他们非常热爱佛陀,以至于他们甚至承担得起亵渎。

故事是说,有一个猴子来到佛陀面前。

猴子代表人,猴子意味着头脑。头脑是一只猴子,达尔文知道得太迟了,但是我们一直发觉人肯定是从猴子那里来的,因为他还有猴子的味道。你只要看看头脑,看看它的不断的唠叨,然后再看看树上的猴子,你就会感觉出这种相似了。

一个猴子来到佛陀面前,他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他是一个国王,一个猴王──那意味着他绝对是一只猴子。

那只猴子对佛陀说:“我想成佛。”

佛陀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在做猴子的时候就能成佛的。”

猴子说:“你不知道我的法力。我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没有哪只猴子认为自己是普通的,所有的猴子都认为自己是不普通的;这是他们猴性的一部分。他说:“我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你在说什么?我是一只猴王。”

于是佛陀问:“你有什么特别的或者非凡的法力吗?你能向我展示一下吗?”

猴子说:“我能跳到世界的尽头。”他一直在树上跳来跳去。他知道怎么跳。

于是佛陀说:“好吧。你到我的手掌上来,然后跳到世界的另一头去。”

猴子试了又试,他确实是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是一只非常厉害的猴子。他象箭一样地冲过去,他冲啊冲啊……他冲啊。几个月──故事说──几年过去了。最后,猴子来到了世界的尽头。

他笑了;他说:“看!世界的尽头!”他往下看。下面是一片深渊:有五根柱子立那里标明边界。现在他必须回来了。但是怎么证明他来过这里呢?所以他在一根柱子的旁边撒了一泡尿 ── 一只猴子!──在上面做了记号!

又过了几年,他回来了。当他回到佛陀身边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去过世界的尽头了,我在那里留了一个记号。”

而佛陀却说:“你往周围看一看。”

头脑是一只闭着眼睛的、做梦的猴子。你哪里也没有去过,你一直在此时此地──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存在。只要睁开眼睛。只要睁开眼睛往周围看一看,你就会突然笑出来。你一直扎根在终极的存在里,你不需要融合。只需要变得警觉,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你是谁。

放下强烈欲望的愚蠢。欲望是一种障碍;强烈的欲望当然是一种更大的障碍。欲望象乌云一样蒙蔽了你的头脑。欲望在你的周围形成一道烟幕,使你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第四个问题:

你谈论对立面的和谐。我却觉得恨杀死了爱,愤怒杀死了慈悲。那些极端在我的里面争斗。我怎么才能找到和谐呢?

你完全错了。如果恨杀死了爱、愤怒杀死了慈悲的话,那么就没有可能了──没有可能存在爱、存在慈悲了。那么你就被抓住了,你没有办法脱离它。你已经用恨生活了千百万生──它肯定早就杀死爱了。你已经用愤怒生活了千百万生──它肯定早就杀死慈悲了。然而你看……爱依然在那里。恨来了又去了;爱依然存活。愤怒来了又去了;慈悲依然存活。恨没有杀死过爱;夜晚没有能够杀死过白天,黑暗没有能够杀死过光明。没有,它们依然存活。

所以,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它们没有被杀死。这是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是:只有当你真正爱了以后才有可能。你没有真正地爱过;这才是麻烦,而不是恨。恨不是麻烦──你没有真正地爱过。黑暗不是麻烦──你没有光明。如果光明存在,黑暗就会消失。你没有真正地爱过。你在幻想,你在想象,你在做梦──但是你没有爱过。

要爱。然而我不是说,只要通过爱,恨就会马上消失──不是的,恨会反抗的。每一个人都想存活。恨会战斗的。你爱得越多,恨就变得越强烈。但是你会感到很惊讶:恨来了又去了。它没有杀死爱;相反,它使爱更加强烈了。爱同样也能吸收恨。如果你爱一个人,有时候你可以恨。但是那种恨并没有破坏爱;相反,它给爱带来一种丰富。

恨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离开的倾向。爱是什么呢?它是一种靠近的倾向。恨是一种离开的倾向、一种离婚的倾向。爱是一种结婚的倾向、靠近的倾向、亲密的倾向、合一的倾向。恨要变成两个,变成独立的。爱要变成一个,变成相互依存的。每当你恨的时候,你就离开你的爱人。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再回来,离开是需要的。这就是当你吃东西的时候:你因为饿了才吃,然后饥饿过去了,因为你吃好了。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它就象食物一样。爱是食物──十分微妙,十分精神,但它的确是食物:它滋养你。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饥饿平息了;你感到满足,然后突然有了离开的倾向,你又分离了。但是以后你又会感到饥饿;你又想靠近了,你又想亲密,你又想去爱,你又想要彼此投入了。你开始吃,四个、五个、六个小时以后,你开始忘记食物;你不会继续坐在厨房里,你不会继续坐在食物堆里。你离开了;六个小时以后,你突然回来──饥饿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