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语文  发布:2022-05-07  ★★★收藏章节〗〖手机版

近些年来,由于有关睡眠的实验研究的开展,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研究,使人们对睡眠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到人在睡眠中脑细胞的活动情况,从而使客观地记录睡眠过程、测量睡眠深度成为可能。

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伯杰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把电极放在人头部的不同部位,探测到了节律变化的电波,这正是脑细胞活动中产生的电现象,称为脑电波。对脑电波及其变化规律的系统描述称为脑电图。正是根据睡眠脑电图的研究,人们才真正地认识了睡眠的客观过程,并将其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期)。

现已研究得知,人在打瞌睡时出现波(阿尔法波),其变化频率为每秒钟8~13次,振幅很小,低于50微伏。睡眠第一期出现的是几种低幅波的混合,以出现波(太塔波)为特征。波的变化频率是每秒4~7次,这是觉醒到睡眠的过渡时期。此期中,人常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持续时间一般在0.5~7分钟左右。

第二期为中等深度睡眠,此期人已基本入睡,但偶尔还可出现短暂的片断思维活动。脑电图中以出现“梭形”波和波(卡帕波)为特征。梭形波实际上是波的自动调幅现象,即波呈阵状出现,每阵持续大约0.5~2秒,开始振幅很小,中间振幅大,最后又变小,总体呈纺锤形。波是振幅极大的慢波。此期能占一夜总睡眠时间的50%左右。

第三期是深度睡眠,以出现变频为每秒1~3.5次、振幅很大的波(迭耳塔波)为特征。此期中波在20%~50%之间。波超过50%即为睡眠的第四期,这是最深的慢波睡眠。主要出现在睡眠的前半夜。通常还将第三期和第四期合称为“波睡眠”。这最后两期睡眠大约各占总睡眠的10%。

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大学生阿瑟林斯基等人用现代电子仪器(多导生理仪)对人进行整夜追踪观察时发现,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常会出现5~6阵的眼球快速运动现象。眼球快速运动的频率为每分钟60~70次。后来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眼快动”时脑电波呈低幅快波,此时若将受试者唤醒,几乎都声称正在做梦。所以,现又将眼快动睡眠称为“有梦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等,而将非眼快动睡眠称为“无梦睡眠”“慢波睡眠”“正相睡眠”等。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正常的睡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由“有梦睡眠”和“无梦睡眠”两种睡眠状态的反复交替所组成。一般是入睡后先有约90分钟的无梦慢波睡眠,再转入有梦的快波睡眠,接着再进入约90分钟无梦睡眠,如此反复交替,每夜有3~6次,平均5次。开始时有梦睡眠时间较短,大约5~10分钟,以后逐渐增长,到后半夜觉醒前的最后一次有梦睡眠时间最长,可达30~50分钟,全夜的有梦睡眠大约90~120分钟。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也有特例,如一入睡就进入梦乡的。还有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都可导致有梦睡眠的变化。总之,睡眠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既可根据不同睡眠深度(反映在脑电图上)将睡眠分为不同的四个期,又可由睡眠状态(也反映在脑电图上)将其分为两种相,即无梦的正相睡眠和有梦的异相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