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教育学  发布:2022-05-07  ★★★收藏章节〗〖手机版

由于上学的途中要两次横穿马路,还要过一个车辆很多的大十字路口,整个一年级我都是每天两次用自行车把婷儿送到校门口。那时候,我最大的享受就是目送婷儿蹦蹦跳跳地加入到上学的人流中。我总觉得这种情景寓意深长。

在我的心目中,进入小学就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我和婷儿道别的那一刻起,女儿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要想在这个阳光和阴影并存、鲜花和陷阱同在的世界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0-6岁的早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小学低年级阶段,我必须切实了解婷儿方方面面的情况,针对性很强地为她提供有效的帮助。

问题是,孩子一上学,老师就将取代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老师的影响力很快就要超过家长。很多情况孩子们都懒得跟家长说,觉得没必要----一其实很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养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格外重要。

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并且提前采取了措施。早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就开始让婷儿每天在回家的路上给我讲幼儿园里的“新闻”,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婷儿练习表达能力,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的,就是让婷儿养成与家长交流的习惯,以便让她与父母长期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当她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极其个性化的指导。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交流习惯,其实非常容易。中午和晚上婷儿放学回来。我基本上都正在做饭,我给婷儿规定的是,一放下书包,就到厨房里来跟妈妈谈学校的情况。

我们每天必谈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课学了些什么新知识----每天坚持问婷儿的学习情况,是为了给她传达这样的信息:妈妈非常关注你学习的进展,因为学习是你的头等大事。这种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也把学习看作头等大事。另一部分是各种婷儿认为值得一提的事儿,尤其是那种引起她情绪波动的事情,无论是让她高兴还是让她生气或让她觉得有趣的各种琐事和疑问。

只要大人肯认真听,小学生很乐意跟家长谈各种事情,错过了这个阶段,大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来说,那是多么可悲呀!而我和婷儿直到今天都保留着这种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习惯,对当妈妈的人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何况这种幸福所需的代价并不大,从小学开始交谈就够了。

从做饭、吃饭到收拾碗筷,我和婷儿总是兴致勃勃,海阔天空地谈个不停。在需要点拨的时候,就点拨她几句。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婷儿很乐意接受我的指导,心甘情愿地尝试用家长的社会经验去解决问题。在婷儿第一次受挫折的时候,这种交流的习惯马上就显出了它的作用。

第一次受挫折,代理班长被撤

那是上学才个把月的事情。在学校,婷儿的主动活跃很快就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开学没几天,班主任就让她当了代理班长----正式的班长要在两个月之后再决定。刚入校就受到重视我们当然高兴,但很快婷儿就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而失宠了。那是在语文课堂上,班主任正在教大家用拼音读生字,在读四声字的时候,班主任老是先读三声再转到四声,如把“区玉----去”读成“取玉----去”。婷儿在家里习惯于随时纠正错误,她马上就举手发言,当众指出了班主任的读音错误。班主任非常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读错。婷儿还想和她争论,但被要求坐下,并被批评为骄傲自满,随后代理班长的职务也被撤了。

婷儿很不服气。回家告诉我之后,我首先肯定了婷儿的发音是正确的,然后告诉她:“指出班主任的读音错误虽然没有错,但当众纠正效果很不好。第一,她可能认识不到自己读音不对,只会觉得你在出风头,干扰她的正常教学。第二,有的人很爱面子,不喜欢别人当众指出错误,尤其是被你这样的新学生。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我们不应该学习,但也不可能去改变它,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做法去取得好的效果。比如说,你在下课之后单独找到班主任,用请教的方式向她提出这个问题,你看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呢?”

婷儿想了想说:“我想不会,至少老师不会因此而不高兴。因为这种做法不会伤老师的面子。”婷儿又问:“那为什么老师错了就可以不改正,我错了就必须改正呢?”我笑着说:“你不改正考试就要丢分,你干不干嘛?”婷儿也笑了,说当然不干。我趁机告诉她:“如果老师有问题,归学校领导管。你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回来问妈妈。至于代理班长,撤了就撤了吧,如果你能记住这个教训,还可以使这件坏事变成好事呢!”随即,我们的话题便由师生矛盾转向了哲学:“为什么坏事能够变好事,好事也能变坏事....”谈着谈着,婷儿的委屈就被新的兴趣所代替,一次心理危机也安然化解。

像这种发生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轻者造成是非观念的混乱,重者形成反社会倾向。如果在问题形成之后再来解决,将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走到这一步,我情愿把功夫下在预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