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押着明英宗,来到了宣府,叫守城的明朝官员开城门出来迎接皇上。
守城的人回答说:“我所守卫的,是皇上的城市,今天天太晚了,我不能随便开城门。”也先没达到目的,又把明英宗押到大同,向守城的明朝官员索取金银财宝。结果广甯伯刘安、总兵郭登、侍郎沈固等人,一齐出城来见俘虏皇帝,伏在地上痛哭失声。他们把二万多两金子连同宋瑛、朱冕,郭敬等人的家产,一齐献给皇帝,让明英宗用来送给也先。这一天,瓦刺军队在大同城西安营,郭登打算派勇士杀进敌营救出皇帝,但没有成功。也先也不敢再在内地逗留,押着明朝的皇帝回蒙古去了。
明英宗被也先俘虏的消息传到北京,顿时在京城中引起恐慌。皇帝就是国家的标志。皇帝成了敌人的俘虏,国家存亡,迫在眉睫。这时宫廷内外,一片混乱。皇太后和皇后,连忙搜刮宫中的宝物,送往也先的军营,希望也先把皇帝放回来。
文武百官得到消息,聚在皇宫里大哭,哭够之后,才想到该计议下一步的打算。当时明王朝的精兵强将,都已被明英宗带走了,留在京城里的老弱残兵,还不满十万人。文武百官都惶惶不可终日,唯恐也先打到京城来。有个叫徐有贞的侍讲,自以为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方术,他到处宣扬,说他夜观星象,明朝的气数已尽,只有向南方迁都,才可以维持下去;他并且匆匆忙忙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南方去了。但是他这套装神弄鬼的把戏,并没能吓住明朝正直的大臣。尚书胡. 当即出面驳斥他,说: “当年明成祖决定把陵墓修建在这里,就是要告诉子孙后代,北京是不能放弃的!”侍郎于谦也义正辞严地说:“宣扬南迁的人应该杀掉!京城是国家的根基,京城一动,国家的根基也就动摇了。宋朝南渡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么?现在应该做的,是赶紧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到北京来,誓死守住北京!”连太监兴安也厉声说:“我们逃走了,祖宗的陵寝将由谁来看守?”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徐有贞轰了出去。
太后问太监李永昌,是迁都好还是不迁都好?李永昌回答说:“历代皇上的陵寝在这里,皇宫在这里,粮食国库、文武百官、亿万百姓都在这里啊!” 太后恍然大悟,断然决定留守北京。
过了三天,皇太后和皇后派去用珍宝换皇帝的使者还没回来。皇太后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她的意旨,说:“皇帝领兵亲征前,已命令让郕王代理国事。今后国家大事,一律向郕王汇报,听他处理。”不久,皇太后又决定立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可是朱见深这时才两岁,当不得皇帝,所以还是由郕王朱祁钰代理国家政事。
郕王在皇宫午门的左门接见群臣。右都御史陈镒等人哭着说,国家遇到如此大难,皇上落入瓦刺之手,都是因为太监王振专权造成的,现在一定要清除王振的党羽。王振的党羽马顺大声斥骂陈镒等人,要他们退下去。大臣王竑气得扯住马顺的头发咬他的肉,骂道:“你依仗王振作威作福,今天还敢这样猖狂!”恨透了王振一伙的百官一拥而上,当场把马顺打死了。郕王见朝廷上一片混乱,吓得爬起来想跑。于谦上前拉住郕王,请他向百官宣布,说:“马顺罪有应得,打死就打死了,不再追究责任。”文武百官都安定下来。于是大家议定,把王振的党羽都抓起来斩首,又抄了王振的家,抄出金银珠宝难以计数。不久,太监郭敬从大同跑回京城,也被抓了起来。
于谦在安定朝廷的大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说:“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啊!像我王直这样的老朽,就是有一百个,又有什么用呢!”朝廷上下,文武百宫,都更加敬重于谦。于谦也当仁不让,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他向郕王提议,一方面,要严令边境守将,尽力防守,不让瓦刺军队侵犯边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北京城的防卫,又征召兵勇,修造盔甲武器,严守各个城门。他又向郕王推荐了一批足以信任的大臣。郕王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