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靡:互相磨擦,表示亲顺。
[2]相踶:用后脚相踢。踶,通“踢”。
[3]知:通“智”,智力。 已:止。
[4]衡:辕前横木。 扼:通“轭”,叉马颈之木。
[5]月题:马额上的装饰物。
[6]介倪:损折车輗。
[7]闉(yn音)扼:曲颈企图从轭下逃脱。闉,弯曲。
[8]鸷曼:指马狂突不羁,试图挣脱。鸷,猛。曼,突。
[9]诡衔:狡猾地吐出衔子。
[10]窃辔:偷偷地啃咬辔头。
[11]态(ti太):同“能”,能够。
[12]赫胥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3]哺:口中所含食物。 熙:通“嬉”,嬉戏。
[14]以:通“已”,止。
[15]县跂:高高悬起,使人企而望之。县,通“悬”。跂,企望。
[16]踶跂:勉强企求的样子。
【文化史拓展】
《马蹄》和《骈拇》两篇主旨很相近,都极力劝说人们应当保有自然本性,摈弃仁义枷锁。只不过《骈拇》篇着重从人性受损的角度论说仁义对人身心的危害,是微观论述;而《马蹄》篇着重从物性受戕害的角度描述仁义对天下的害处,是宏观论述。两篇一大一小,相互呼应补充,浓墨重彩,只为了唤起人们对仁义的反思和对本性的珍视。
《马蹄》开首便从马的本性着笔。庄子笔下的马悠然自得,颇有风骨,食草饮水,奔腾欢跃,活得自由自在。伯乐一来,真性皆失。失却了真性的马儿死者过半,所剩的也在鞭子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在庄子看来,让马、埴和木失去真性的是伯乐、陶人和工匠,让百姓失去真性的是仁义礼乐。
西汉初期,黄老学盛行,统治阶级在猛烈抨击秦代“有为”政治的同时,极力主张“无为而治”。如淮南王刘安等在《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夫鱼者跃,鹊者駮也,犹人马之为人马,筋骨形体,所受于天,不可变。以此论之,则不类矣。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这里显然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但又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改造,认为马与鱼、人都不一样,它的本性是“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们如顺着它的这一本性而“掩以衡扼,连以辔衔”,使之能够“历险超堑”而“可驾御”,这就是不以人易天的“教之所为”。由此可见,淮南王等已对庄子《马蹄》篇的思想内容作了大胆发挥,其目的就是要把因任自然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统一起来,以便为汉初最高统治者提供出一套适应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治国理论。
珍视人的天然本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母题。它萦绕在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头,并在每朝每代幻化成不同的表述和理论。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认为“童心”即“绝假纯真”的真心,也就是心的最原初状态。在李贽看来,人还没有长大的时候,所见所闻通过眼睛、耳朵进入头脑,把这些学得了记住了的同时,童心却渐渐蒙尘。到了长大之后,各种道理和见闻越来越多,也就离开童心愈发遥远。时间一长,习得了社会的标准,知道好名气是好东西就多追逐它,懂得坏名声是让人丢脸的就千方百计伪装。他的这些说法的思想远源,显然可以追溯到《庄子》中的《马蹄》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