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初,五四新文学由理论倡导逐渐转向创作实践。一时文学刊物和文学社团蜂涌而起。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1921年 1月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后有冰心、朱自清等人加入,前后共有会员 170余人。该会共同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而艺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在创作方法上,提倡写实主义,办有会刊《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创作了大量探索人生问题,描写现实生活和暴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与复古倾向和轻浮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斗争,还广泛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和进步文学,对促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后自行消散。创造社,1921年 7月成立于东京。前期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郑伯奇、田汉、张资平等,后期有彭康、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等。成员多是留学日本的文学青年,主张文学表现自我的“内心要求”,以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方式。由于创造社成员久居国外,对中国社会的病痛看得比较清楚,回国之前,普遍抱一种理想主义情绪,希望能一朝改变现实,回国以后感受到社会痼疾积重难返,又变得悲愤激越,因而他们的作品成为对黑暗现实的诗意抗争,但也有部分作家的作品囿于自我,格调低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各以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们所形成的写实与浪漫文学风格分野一直影响到当代文学创作。
除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外,当时先后成立的文学社团中,影响较大的还有语丝社、未名社、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新月社等。语丝社 1924年成立于北京,是鲁迅支持的一个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孙伏园、钱玄同、周作人等,出版《语丝》周刊,《语丝》多发表泼辣幽默的散文、杂文,以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为主。未名社以鲁迅主编的《未名丛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韦素园、台静花、李霁野等,侧重外国文学的译述,其中又重点译介俄国和苏联文学。弥洒社,1923年 3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胡山源等,出版《弥洒》月刊,注重作家的主观感受和创作灵感,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创作风格接近创造社,但作品多题材狭窄,与现实相距较远。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由林如稷等发起,办有《浅草》季刊。后由陈翔鹤、陈焕章、冯至等人在北京另组沉钟社,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作品,主要成员自己的创作有较重的伤感情调。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参加者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也是前期主要人物。新月社并不是纯文艺团体,对文艺的影响主要是在新格律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调抒发内心感受,注重对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追求,但也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
自 1921年至 1925年,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社团不下百余个。其他艺术领域也呈现社团叠起的情况,如戏剧界,由田汉等人发起的南国社就有很大影响。蔚然成风的社团活动扩大了创作队伍,开辟了创作园地。但这些社团产生在革命交替、思潮叠起的苦闷时代,因此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那些代表了小知识分子艺术趣味的文学社团逐渐退潮,而太阳社、朝花社等显示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向的文学社团则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进步文学社团的基础上相继兴起,直至 1932年 3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