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系统而科学的认识,是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整套原理、原则。具体说,什么是文学?它是怎样发生的?它和生活有怎样的关系?作品有哪些构成因素?有哪些特点?创作如何进行?欣赏如何进行?批评如何进行?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作家?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有什么特点?世界观对创作有什么影响?文学有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用?评价作品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诸如此类,都是文学理论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往往是这个时代思想理论的高峰,人们评价文学现象,也要寻求哲学思想的支持。哲学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点,还提供思想方法。当然,文学理论的形成,还受到与文学相邻的其他学科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像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在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文学理论。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符号学文学理论、新托马斯主义文学理论,如此等等,这些文学理论之所以对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看法各不相同,主要是立论的基点不同。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别,文学理论又可以分为作家论、作品论、创作论、阅读批评理论等,它们都是文学理论的分支学科,又是文学理论整体的重要构成因素。
理论源于实践,创作与批评的繁荣是文学理论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先秦时代就有了“诗言志”一说;魏晋时期又有“诗缘情”之说;“言志”、“缘情”可以看做古人对文学特征的理解。先秦和魏晋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出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偶然的。儒家强调诗戳的教化功能。先秦时期流行的“诗言志”的观点正确地把握了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同时也染有明显的儒教色彩。到了魏晋,社会发生动乱,儒教影响削弱,人开始走向自觉,诗主要被用来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缘情”也就取代“言志”而上升为主导地位。此后“言志”与“缘情”之说交替为重,支配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建设千余年。这种情况表明,文学理论的产生,既依据特定时期的创作与批评实践,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嬗变。时代的社会思潮、理论观念,总是不同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文学创作,从而也影响到人们对文学的看法,特定时代出现的新的思想因素往往在文学理论中留下痕迹。南北朝以后,文学理论中出现了“悟”的概念,再往后,出现“意境”一词,就与当时佛教传入我国有关。不同民族由于哲学、宗教、道德观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民族特色也是文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不断完善对文学的科学认识,目的在于指导文学实践。理论是高层次的把握。创作、欣赏、批评以至对文学本身的研究都有必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卓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鲁迅、托尔斯泰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在丰富的文学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学独到的见解,反过来又把自己的独到见解用之于文学实践。在他们那里理论和实践往往是一体的,他们并不因为自己是作家而拒绝理论,倒是有很自觉的理论追求,因为他们懂得,正确地认识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更有利于自己的创作。他们的做法和那些迷信自己的感觉和主观经验的作家形成鲜明对照。文学批评中也包含理论观点,但批评和理论又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批评的繁荣有利于理论建设,批评本身又是在一定的理论体系的框架中进行的。批评所揭示的规律还是局部的、低层次的,文学理论正是把文学批评中揭示的规律总括起来,进一步深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