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加倍地烘染了乱离之苦。战乱给自己带来的只是一事无成的浩叹,这正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对战乱切肤之痛的诅咒。
尾联拈出“世故”二字呼应首句,深化了主题。
“世故”指世间的一切事故,特别是指变故。《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郗太尉(鉴)拜司空,语同座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
语中的“世故纷纭”,意即“变故层出”。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块儿喝酒的话,对我这个备尝国家变故之苦的儒生,应该有所同情吧。
这首七律属于朋友间酬赠之作,情感真挚深沉,生活气息浓郁;全诗充满悯乱哀时之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开端一槌定音,结尾呼应自然,全篇意脉相连,细致绵密。在抒情风格上,以“清”取胜,感慨虽极深沉,抒情却不取金刚怒目之态,而取委婉从容之致。娓娓道来,富于人情味。这和盛唐时期近体往往以“雄”取胜相较,可谓别具风致。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
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
几家松火隔秋云。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一说王建作,但是不少选本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我们暂且从之。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呢?
若你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你还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 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行路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的感觉,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溪水流淌的声音。
又《说文》:“决,水流行也”。所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障,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
我们知道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烛的松明火。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