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文苑网:经典文学资源分享平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发布:2022-05-06  ★★★收藏章节〗〖手机版
  • 背景色:
  • 字体颜色:
  • 字号: 加大
  • 默认
  • 前一章|152 / 185|后一章

暮插金钗唯独行。

明朝又过新安东,

路上乞浆逢一翁。

苍苍面带苔藓色,

隐隐身藏蓬荻中。

问翁本是何乡曲,

底事寒天霜露宿。

老翁暂起欲陈词,

却坐支颐仰天哭。

乡园本贯东畿县,

岁岁耕桑临近甸。

岁种良田二百廛,

年输户税三十万。

小姑惯织褐絁袍,

中妇能炊红黍饭。

千间仓兮万斯箱,

黄巢过后犹残半。

自从洛下屯师旅,

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

旗上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苦旋风,

罄室倾囊如卷土。

家财既尽骨肉离,

今日残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

山中更有千万家。

朝饥山草寻蓬子,

夜宿霜中卧荻花。

妾闻此老伤心语,

竟日阑干泪如雨。

出门唯见乱枭鸣,

更欲东奔何处所。

仍闻汴路舟车绝,

又道彭门自相杀。

野色徒销战士魂,

河津半是冤人血。

适闻有客金陵至,

见说江南风景异。

自从大寇犯中原,

戎马不曾生四鄙。

诛锄窃盗若神功,

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壕固护教金汤,

赋税如云送军垒。

奈何四海尽滔滔,

湛然一镜平如坻。

避难徒为阙下人,

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

咏此长歌献相公。

韦庄诗鉴赏

《秦妇吟》无疑是我国诗史上一才华横溢的长篇叙事诗之一。长诗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 ;作者则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 白居易曾被称为“ 长恨歌主 ”并称佳话。其风靡一世,盛况空前。然而这首“ 不仅超出韦庄《浣花集》 中所有的诗,在三唐歌行中亦为不二之作”(俞平伯)的(秦妇吟),却厄运难逃 。由于政治缘故,韦庄本 人晚年即讳言此诗 ,“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 吟》幛子,以此止谤”(《北梦琐言》)。后来此诗不载于《浣花集 》,显然出于作者割爱。至使宋元明清历 代徒知其名,不见其诗 。至近代,《秦妇吟》写本复 出于敦煌石窟,真乃天幸。

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冬到中和三年(883)春,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同时达到了转折点。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 ,斗争残酷,而百姓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悲惨的牺牲。韦庄本人即因应举羁留长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 ,又多日卧病,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 ,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 。在诗中 ,作者虚拟了一位身陷兵中复又逃离的长安妇女“秦妇”对邂逅的路人陈述其亲身经历,从而展现了那一大动荡的艰难时世之各个方面 。总之,《秦妇吟》既是一篇诗体小说 ,当然具有纪实性质。 全诗共分五大段。首段叙述诗人与一位从长安东奔洛阳的妇人(即秦妇)于途中相遇,为全诗引子;二段为秦妇追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后的情事;三段写秦妇在围城义军中三载怵目惊心的各种见闻;四段写秦妇东奔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末段通过道听途说,对刚刚平定的江南寄予一线希望,为全诗结尾。

《秦妇吟》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农民军初入长安引起的动乱。毫无疑问,在这里,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场 ,是以十分敌视的态度看待农民革命的。 由于戴了有色眼镜,即使是描述事实方面也就不无偏颇,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根据封建时代正史(两唐书)记载,黄巢进京时引起坊市聚观,可见大体上做到井然有序。义军头领尚让慰晓市人的话是 :“黄王 为生灵 ,//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而军众遇穷民于路,竟行施遗,唯憎官吏,黄巢称帝后又曾下令军中禁妄杀人。当然,既是革命,便难免流血;加之队伍庞大 ,禁令或不尽行 ,正如《新唐书黄巢传》所记载“贼酋择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总或不免。而韦庄却抓住这一端作了“放大镜”式的渲染: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琨琨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家家流血如泉沸 ,处处冤声声动 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秦妇”的东西南北邻里遭到烧杀掳夺 ,几无 一幸免。仿佛世界的末日到了,整个长安城就只有嘶杀声与哭喊声。由于作者把当时的一些传闻,集中夸大,不免失实。但是,就在这些描述中,仍有值得读者注意的地方。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席卷下,长安的官吏财主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仇视恐惧心理,得到了相当生动的再现。在他们眼中 ,不仅起义军的“暴行” 令人发指,就连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沿袭封建朝廷之制度,也是令人作恶的 :“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诗中表现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 的仇视心理,可谓入木三分。这段文字,却从另一个角度,生动地反映出黄巢进入长安后的失策,写出农民领袖是怎样惑于帝王将相的错误观念,在反动统治阶级力量未曾肃清之际就忙于加官赏爵 ,作茧自缚。 由此我们发现诗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它还写到了农民起义军是怎样常处三面包围之中,与官军进行拉锯战,虽经艰苦卓绝的奋争而未能解围;他们又是怎样陷入困境 ,自顾不暇 ,也就无力解民于倒悬,致使关辅人民饿死沟壑、析骸而食;以及他们内部藏纳的异己分子是如何时时在祈愿他们的失败,盼望恢复失去的天堂。而这些生动形象的史的图景,是正史中不易看到的,它们体现出作者的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