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闻见后录上(下缺)
余好在小摊买书,而不及细检,常买到残缺之本,使小贩得利,有时反为其讥笑。此亦好便宜之过也。其实,物不佳而值并非不昂。购书当先看目录,查卷数,最后看版权页,以知其底止耳。
归田录
余今岁读欧阳文忠公集,将此录读过,见其所记,内容质实,而有条理。见闻学识,均非一般笔记所可比拟。
续泉说
此从苏州古旧书店寄来者,字刻虽拙,纸墨颇好,不知何人重装,讲求如此。鲍氏续从稿,亦颇可读。晚清士大夫,多好此道,并全力以赴,考订细微。风尚之形成,自有其客观原因。然其间多旧宦子弟,以及俗吏富商之慕风雅者。动荡如同光之际,志向远大者,自不乏人,其著述,当亦非此区区者所可比拟。然此小道,亦容人游赏,春柳秋花视之,可也。前附细纸,偶书如上。
1976年1月2日
全唐诗乐府
此内府刻本,系纪晓岚家物。土改时,杨朔同志到河间,住冀中导报,将全唐诗携至宿舍,书内红铅笔圈,疑即杨阅读时所作。当时战争未止,杨虽有马一匹,此等长物,仍不便携带。彼走后,书堆置地下,余检出乐府部分,共四册。曾存于方纪处;曾被抄走;曾寄往江西,终归手下。今富于纸,为之包装,百感交集。
杨朔同志已不在世上,前接其弟杨玉玮来信,谓杨已有正确结论,遍告各地友好。家属对死者结论,重视如此,甚可痛也。余与杨无深交,然自晋察冀边区熟识以来,观其为人,举止言论,一如书生。在河间时,余晚间路过其住处,见其盘腿坐于炕上,小饭桌放一盏油灯,聚精会神,展览刀布。
盖亦土改时所收故家之物。能于动荡中,安静治学,印象颇深。
1976年1月7日
湘军记
今日总理逝世。斯人云亡,邦国殄瘁。
帮我做饭的,为一农村妇女,闻周逝世,抽咽失声。曰:
他是好人。人心如明镜清泉,虽尘积风扰,不可掩也。
1976年1月9日
此书原想弃之,近日富于纸,遂取此等书杂治之,此证人爱憎无常,物之遭逢,亦随之无常也。
又记1976年1月10日
司马温公尺牍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灯下。世界舆论:亚洲一盏明灯熄灭了。谓周之逝。强忍热泪听广播。
南通社称:中国无周,不可想象,然已成铁的事实。
另一外人断言:无人能够代替他。
另一外人评述:失去他,世界就和有他时不一样了。
共同社题:北京市民静静地克制悲痛的心情,排队购买讣告。
范文正公尺牍
范、司马为宋名相,读其书札,可略窥其相业,然与周比,均沙砾耳。
南政治报谓:周所历时代,为最暴风雨的,变幻无穷的,半个多世纪。
1976年1月11日灯下
无失言,无失行,光明磊落,爱护干部,大公无私,献身革命。威信树于民心,道义及于国外,此周也。
又记
钱牧斋尺牍
余有此三家尺牍,今日装竟。范文正原有全集,在佟楼时,为家人捆而售之废品站,万有文库本新书也。今求之天壤,将不可得。风流云散之易,一砖一瓦之艰,适成人间翻覆之对比耳。
时限记于1976年1月12日上午
画禅室随笔
今晚至邻居看电视:向总理遗体告别。
余多年不看电影,今晚所见,老一代发皆霜白,不胜悲感。邓尚能自持,然恐不能久居政府矣。
1976年1月13日
刘子
余曾于购书高潮时,购此等书数种,盖即所谓百子全书也。佟楼搬家前,以三册赠邻居老周,即时常持老医书,坐于门前小葡萄架下者。又曾拆烂一册,作捆书之垫纸。留此二册,屡欲处理,而时势变化,今日竟得郑重装饰如此,亦非意料之所及耳。
1976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