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海瑞二三事
1.海瑞,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祖籍福建,南宋时迁到广东番禺,洪武初年又迁到海南岛。海瑞的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其他还有三人中过举人。唯独海瑞的父亲海翰无所作为。
海翰娶妻谢氏,生下海瑞4年后,海翰便死去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谢氏性格刚强,靠仅有的十多亩祖田,和她替人作些针线活,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谢氏对海瑞要求很严格,在这位贤良母亲的影响下,海瑞奋发读书,年少有志,他发誓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综观他的一生是实践了这个准则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赴乡试时,以一篇《治黎策》的文章而中了举人。海南岛的五指山是黎族聚居的地方,为反对明政府的残酷压迫,黎民经常起而反抗。海瑞亲眼看到明政府对黎族人民的血腥镇压,也看到黎族百姓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他们并没有因为明政府的镇压而屈服。于是,海瑞认识到,政府对黎族主要是个政策问题,就写了《治黎策》。可是,就在海瑞上《治黎策》这一年,明政府又派总兵陈圭、总督欧阳必率兵攻打黎峒,杀死黎族百姓五千余人。海瑞非常愤慨,认为政府对他的《治黎策》根本未加注意。他再次上了《平黎疏》,认为政府屡次兴动干戈,不但没有征服黎民,而且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汉两族人民都不得安宁。因此,海瑞主张选派得力大员来负责治黎工作,如若选人有困难,他愿自荐担此重任。其办法是在海南岛开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汉两族接触多了,隔阂便会逐步消除。他还主张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设县所城池”,并将黎民按甲编制起来,和汉人同等对待。《平黎疏》坚决反对政府实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系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显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统治阶级的上层,对他的《平黎疏》从来就未加注意,更谈不上会由他来担负治黎事务了。海瑞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这两篇政论却反映了海瑞卓越的政治见识和忧国忧民的勤政精神。
2.海瑞在四十五岁时,鬓角发白的县学教谕海瑞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年近半百才熬成七品,对许多官场中人来说,得算仕途困顿,然而对于海瑞来说,却是破格提拔。海瑞出身仅为小小举人,三十七岁中举,四十一岁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谕,相当于县教委主任。能在四年之内就升为县令,已经让许多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