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其实,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成为春秋诸国中最为富庶的诸侯国。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并且,在政治方面还进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
随着国力的上升,齐国称霸指日可待。但是当时尚有周天子在,怎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霸主呢?管仲审时度势,为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联合有求于齐国的小国、打击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敌对的诸侯国,从而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韩非子有度》说:“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小国,扩张领土几千亩”。《荀子仲尼》说他“并国三十五”。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些大都是管仲的功劳。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里赞叹说:“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意思是鲍叔牙并没有因为推荐管仲担任宰相的职务而盛气凌人,心甘情愿担任做管仲的下属,这样的气度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又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意思是天下人都没有看到管仲的才能,唯独鲍叔牙慧眼识珠,看到管仲与众不同之处。果然管仲相齐桓公四十年,经常在败局中找到转危为安的契机,避免看似无法逃脱的灾祸,最终成就齐国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从历史中可知,管仲所处的时代,正是王室衰微,诸侯做大,四夷交侵,战争频繁的春秋乱世。而齐国呢,情况更糟糕,经过连锁性的宫廷政变,国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管仲,用他的聪明睿智和卓越才能,治国整军,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仅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发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昌盛的文明。管仲不愧为齐国贤明的宰相和中国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因而研究管仲的政治思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并称其为“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死亡”。管仲得以名列高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人曾总结他的思想,并写成了《管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