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载,管仲少不得志,及至好友鲍叔牙力荐于齐桓公,遂大展文韬武略。《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司马迁以画龙点睛之笔,寥寥数语,便概括了管仲政治思想的精华,即富国和强兵思想。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遇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在别人的一臂之力下,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管仲像
计低一筹,败军之将
管仲(?—前645年)春秋初期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他在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正是因为有管仲的存在,才使得齐国能够很快地富强起来。并且在国力富强的基础上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有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管子》。
从史书中可知,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他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曾经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种不同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他们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春秋时期齐国第三个君主襄公是个昏暴之君,在他统治时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避难陆续外逃;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到了莒,公子纠在召忽和管仲的帮助下逃到鲁国。在此之后,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无知立为齐君,无知也是个昏暴的人,不久就被雍林人杀掉。这时,公子小白在国内贵族国氏、高氏的帮助支持下乘机从莒返国,去夺取君位;鲁国闻知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夺取君位,并派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途中把他杀掉。管仲路遇公子小白,放箭射中他的带钩,小白应弦而倒,用装死骗过了管仲的追击,并抢先赶回齐国,夺得了君位,他就是春秋第一个赫赫有名的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立刻发兵拒鲁。这年春天,双方在乾时兵戎相见,鲁国兵败,公子纠被杀,管促也成了齐国的阶下囚。
管仲最困顿落魄的时候,得到知己好友鲍叔牙的推荐,鲍叔牙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并推荐说管仲是个难得的治国之材,应委以重任;使管仲代替自己的卿位置,并甘愿作他的下属。豁达大度的齐桓公毅然抛弃一箭之仇,他得知管仲博学多才以后,对他十分的赏识,于是齐桓公不计前嫌,答应了鲍叔牙的请求,将管仲任命为卿,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