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依据恒星的颤动程度来计算出隐藏在它周围的质量。可是,莎莉却迟迟不回答我。——真是个难以捉摸的星团!我反复思考,又重新分析了星团周围的形态:行星的数量总共有100颗左右,处于包裹银河圆盘的晕的最外侧,是银河边缘星团,其形状好象正在吸收周围稀少的星间物质似的。而离它最近的星团也相隔1万光年的距离。
那么这颗远在银河边缘,并不太引人注目的星团,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莎莉的回答声使我醒悟过来,她疑惑地说道:“不止一个呀?有许多轨道,简直确定不了,都围绕着那个连星体。”
“什么?”
“在那连星体周围,隐藏着许多黑洞,数量太多,从这里无法探测清楚。”
我摇了摇头,实在无法一下子明白她说的意思。我提高嗓门问道:“什么?隐藏着许多黑洞?实在难以解释,如此小的连星体周围,竟存在着如此巨大的质量?这种状态肯定是极不稳定的。”
“单个质量并不太大,加起来就相当大了。可主体行星只有一个啊。”
“会不会搞错?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如此小的黑洞啊?”
“那不是自然形成的黑洞,而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我沉默了。莎莉表现出少有的兴奋,这太令人吃惊了。不要忘了,她本来并无自我情感,仅仅是这艘飞船的机器人助手啊!即使通报重大情况,也不会用如此兴奋的语调讲话的。
我竭力使自己冷静下来。可能刚才我过于镇静了,莎莉才表现得那么兴奋吧;也可能是因为高兴吧;不管怎么说,她今天的表现太反常了。
“你怎么会这样认为的?”
“那连星体是为了对外通信才被特意制成的;也就是说,为了向外传达自我存在,才制造出来的。”
“等等,你慢慢讲。你认为在那星团上的生命,想要向外传达自我存在的信息,才特意制成那连星体的?”
“并不仅仅是这样。”说完,莎莉停顿了一下,像是要镇静一下自己的兴奋情绪。接着她又用平常那种冷静的口吻说道:“你看,那连星体正在播发信息。”
说着,莎莉在主显示屏上显示出连星体的光度曲线。随着时间的变化,星体的高度也在变化,呈一种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发光现象,在一般的相近连星体中是常见的,即:按公转周期改变其自身的亮度。那颗连星体也同样,呈规则变化,隔一段时间,由明到暗;再隔一段时间,由暗变明。可是它的变化形式并非简单重复。每次明暗变化的时间间隔有所不同。也就是,重复一次明暗后,时间间隔延长了;再一次明暗变化后,时间间隔又缩短了。
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变化规律。那连星体就像灯塔似的,确实在传送着某种信息。
“这不是偶然现象……088号行星和064号行星都是那连星体的一部分,也都在进行周期性的变化……”
“当然不是偶然现象,那变光时间间隔呈3……4……5……之比,非常精确地反复着。”
情况确如莎莉所说的那样,如果它们确实为了传递某种意图,特意制作出变光系统的话,那一定是向全宇宙传送。可是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般行星的轨道参数都取简单整数,我想以此解释连星体的变光规则。它虽然是颗含有黑洞的多体运动星体,但也许有整数比的解,所以整数比的时间间隔出现变化就不足为怪了。”
“这并非如此简单吧!”莎莉冷冷地说道。
她的声调比平时更低沉,着实让我吓了一跳。
“我的意思是说,我已经找到那个连星体的变光结构了。可能有生物居住在星团的某个地方,先吸引了3光年远的白矮星,然后再制成黑洞,形成了相近连星体,再以3……4……5……简单的彼得格拉斯整数比使它变光。”
“你真的认样认为?”
我无言以对。其实,我心里也不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可是,要证明刚才说的假设,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于是我又解释道:“我还说不准,至少仅仅依靠这些资料,是很难下结论的。”
莎莉沉默了。我觉得思路又有一点发展,便补充道:“再靠近一点观测,可能会搞清楚。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只是1000年前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