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别人
人都有一种本能反应,如果他觉得某件事情对你本人有利,他就会怀疑你所说话的真实性。
如果你对一位男士说“您的发型真特别!”,他一定会相信。但是如果你对他说:“先生,我们新设计的这种发型肯定更适合您”,他通常会表示怀疑而犹豫不决。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不时地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产品或者观点,让人们相信我们说的话是真的。一个成功的“推销者”总是能够说服别人。其实,这并不难。
作为一个推销员,不要自己直接说,而是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口。在如今的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托”。不要小瞧他们的威力!中国人总是喜欢“随大流”,所以只要借了“托”们的口,一切都好办啦!比如你想推销你的奶粉,不论你说它有多好,并不见得会有多少用处,但是如果你说:“我们那幢楼的人几乎都喝这个牌子的奶粉,都说质量不错!”恐怕顾客就会动心了。没有人会去考察那里的情况是否真的如你所说,但是他相信:这种牌子肯定不错!瞧,你已经成功啦!
生活中,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很多,他也许是你的父母、你的老板、你的顾客、你的朋友、你应聘的主考官……有时候,遇到那些不法分子时,你更应该毫不畏惧,巧妙地运用说服技巧,使他放下“屠刀”,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说服别人要掌握一些技巧。这些技巧可归纳为六个原则。
1,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用和颜悦色的提问方式代替命令的口吻,让别人有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那么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做到了这些,要想说服一个人还有什么难的呢?相反,在说服时你不尊重别人,总是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毕竟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费力地说服并受其支配。
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都躲在阴凉处不肯干活,任凭老师怎么说都不愿起来。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说服,没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这位老师是不是很聪明?硬的不行来软的,只要能说服别人就行。
2.争取同情,以弱克强
如果你要说服的对象比较强大时,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因为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做到这一点,你就能以弱克强,达到目的。
15岁的山区小姑娘小花,不幸被拐到上海卖淫。当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小花的房门打开了,一个中年上海“阿拉”走了进来,小花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不过,她还是很快地镇静下来,机智地叫了声:“伯伯!”中年“阿拉”一愣,人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小花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看你的年龄,与我爸差不多,可我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他热得中暑……”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阿拉”的脸涨得通红,短暂的沉默后,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面对强壮的“阿拉”,何不让自己显得更弱小,来激发他的同情心呢?聪明的小花正是这样做的。一句“伯伯”,一下子拉开了两人的年龄距离,让“阿拉”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同样处于花季的儿女,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他心头萌发了。接着,小花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一顶“好人”的帽子,诱导他的心理向“好人”标准看齐。用“我爸”和“阿拉”对比,进一步强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她正是用这种方法救了自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危险的事情发生,这时,你就需要巧妙地运用这一原则。
3.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威胁,这似乎是一个不好的字眼,但是有时我们就应该学会用它。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用威胁的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而且我们还不时地加以运用。这就是用善意的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这也是一种技巧。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当晚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领队约见了旅馆经理。
领队: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呀!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
经理:这事我也没有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
领队:是的,我们大家可以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不过话要讲清,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统铺水平,我们只能照统铺标准,一人降到15元付费了。
经理:那不行,那不行的!
领队:那只有供应套房浴室热水。
经理:我没有办法。
领队:您有办法!
经理:你说有什么办法?
领队:您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失职的锅炉工召回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当然我会配合您劝大家耐心等待。这次交涉的结果是经理派人找回了锅炉工,40分钟后每间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热水。这不是对对方的不礼貌,而是有时我们必须这么做,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态度要友善;讲清后果,说明道理;
威胁程度不能过分,否则会弄巧成拙。
4.消除防范,真情感化
通常情况下,当你要和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特别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成功说服别人,你就必须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从潜意识里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是人的一种本能,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反复给予暗示,把自己当成他的朋友。这种暗示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等。
一天晚上,有个“的姐”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突然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见“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气氛缓和,“的姐”又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在这个事例中,“的姐”典型地运用了消除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一句关心的话语有时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用真情去打动别人,挽救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5.投其所好,将心比心
战国时,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在如今,“知己知彼”同样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一家小工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却全不合该厂的要求。由于迫在眉捷,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就这样,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见了这种局面,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不同的话所起的作用会大不一样,学会巧妙地说话有时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好处。
6.寻求一致,以短补长
有一种人,习惯拒绝那些想要说服自己的人,所以经常都处于“不”的心理组织状态之中。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呈现僵硬的表情和姿势。对付这种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绝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先让对方赞同你远离主题的意见,从而使之对你的话感兴趣,而后再想法慢慢地将你的主意引入话题,最终求得对方的同意。对待这样的情况,是急不来的,你必须在思想上超前一步,让对方跟着你走。
一天,约翰固执地爱上了商人的女儿柯尼亚,但柯尼亚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这天,约翰找到柯尼亚,鼓足勇气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柯尼亚眼睛盯着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经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我当即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当时,柯尼亚看着约翰的眼睛,并被内心深处的某些记忆搅乱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后成了他最挚爱的妻子。
真的,有时候在生活中,只要能够掌握一些方法,多为别人想一想,我们就能更好地说服别人。不过,当你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话时,人们通常会怀疑你和你所说的话,这时你就要以另一种方式去说,借他人之口,论自己之事。不要直接阐述,而是要引用他人的话,让别人来替你说话。即使那些人并不在现场,却可以大大消除这种怀疑。
例如:如果有人问你,这家公司好不好,你可以这样回答:“我的同学都在此工作,不好的话,他会待在这儿吗?”
事实上,是你的同学为你有效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你的同学并不在旁边。
再比如:你在申请一家公司的职位,但你未来的老板正犹豫你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你就可以谈谈你以前的老板对你的工作是多么满意。
在所有这些例子里,你不必直接回答问题。你的同学,你过去的领导,会替你回答问题,这样你会给谈话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为人们通常很少怀疑你间接描述的事实的真实性,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一边看待和分析问题。然而,当你直接说出来时,他们就会深表怀疑。因此,要通过第三者的嘴去讲话。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术。在你引述别人的话时,如果还能运用一些成功的故事,或引用事实和统计数据来说话,那么,你的说服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另外,你还要抓住对方的心理作为突破点。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其中有六种是最基本的。
1.利用“居家优势”
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遮住了你家后园菜地的阳光,你想与他商量一下这个问题,是应该到他家去呢,还是请他到你家来呢?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支配能力(即影响别人的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各取一等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大学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一个最好。一半的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泰勒发现,讨论的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别人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里讨论事情,也应尽量争取在中性环境中进行,这样对方也没有居家优势。
2.修饰仪表
如果你想让上级在申请书上签字,你是不怕麻烦,精心修饰一下仪表呢?还是相信别人会听其言而不观其貌呢?
我们通常认为,别人的言谈给我们的影响要比外表大得多。其实并不尽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以貌取人。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寻求路人的帮助,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
3.使自己等同于对方
你试图鼓动一批员工去某个地方工作,而他们却情愿到别的地方去,你怎样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许多研究者认为,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是行不通的,你越是使自己等同于他,你就越具有说服力。例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甚至身体姿势、呼吸等也无意识地与顾客一致。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一种啤酒比另一种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
4.反映对方的感受
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对夫妇,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式最好呢?平庸的劝说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发生争执,陷入僵局;而优秀的劝说者则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如果主人为某事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了他对别人感情的尊重。以后谈话时,对方也会加以重视。
当然,优秀劝说者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也会遭到别人的反对。这时,老练的劝说者往往会重新陈述对方的意见,承认它具有优点,然后才指出自己的意见更好,更全面。研究证明,在下结论前,承认双方的观点,要比只讲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5.提出有力的证据
你准备参加某次决策会议,为一项事业争取更大的一笔钱款,但是这项事业不为大家重视。那么,什么样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呢?
向听众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不是个人的看法,就会增加说服力。但要注意,听众受到证据的影响,也相同程度地受到证据来源的影响。在一项实验中,让两组被试听到关于没有处方是否可以卖抗阻胺片的争论,然后告诉一组被试说可以卖的证据来自《新英格兰生理和医学月刊》(这是虚构的),另一组则被告知证据来自一家流行画报。结果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有更多的人赞成,没有处方也可以卖抗阻胺片。因此,引用权威更能消除听众的先入之见。
6.运用具体情节和事例
你刊登广告,推销某种营养品,是把营养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详细介绍一番好呢?还是介绍某个服用者使用后是如何称赞这种营养品的好呢?
个别具体化的事例和经验比概括的论证和一般原则更有说服力,优秀的劝说者都清楚地知道这样一点。因此,你要多卖掉营养品,你就应酌情使用后面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说服别人,你就应旁征博引,使用具体的例子,而不是一味地空洞说教。
总而言之,说服别人,赢得赞同的能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通过学习一些社会交往技能,就可以增强自己言谈的说服力。
批评别人
有位圣人曾说:闻过则喜。但是生活中有几人可以做到呢?有一个员工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主管批评她,并要扣她的奖金,结果那个员工自杀了。
有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用红领巾上吊自杀。
有一个儿子受不了父母的批评指责,挥刀杀死他们。
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之所以批评者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因为那个被批评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好”,反而认为是有害的。
都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被批评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当然会从善如流。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或许,当我们去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希望对方像唐王一样,而自己可以像魏征那样直言不讳,可这并非良策,批评是对人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惩罚,在改善人的行为时,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明显,一定不能滥用惩罚,因为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惩罚,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扭曲行为,那个杀了父母的儿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批评人有一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当你批评别人时,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击了?”等等。做到这点就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指向当事人,就会无意之中造成伤害,进而于事无补。
除了这些,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1.真诚
真实的东西永远能够打动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了,尽管结果还是出错”“或许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错了”
2.切勿指责
指责的时候会让人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从而影响理智判断。“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每次都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
3.适度
点到为止,既往不咎。“事已至此,从中吸取教训最重要”。
4.宽容理解
谁都不愿意犯错误,尤其是在别人非常愧疚之时,更需要您的心理支持。“我想你可能很难受”“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
5.分清角色
弄清楚跟自己沟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长辈还是晚辈,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朋友还是对手,是家人还是同事等等。如果角色混乱,就会说出不合适的话,批评的效果不仅达不到,反而伤了和气。有很多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不分对象。
假如一个很自卑的人犯了错,他本身就很自责,这时适当的安慰就如同雪中送炭,会胜过千言万语。那么对一个很爱面子的人呢?在批评的同时给他个台阶,他会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对于一个心服口不服的人,不必要求他一时的结果,看他日后的行动如何。
很多沟通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角色不清。
6.暗示。直接批评一个人,一定会让对方内心不舒服,因为批评就是惩罚。暗示就像苦药丸外面的“糖衣”,用含蓄间接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
7.注意场合和时机。批评的场合和时机非常重要,切忌批斗会式的批评,不秋后算账。
来看这样一则故事:一父馋赌,输得家徒四壁。其长子怒,掀桌,毁博具。父驳之,如故。次子近前,低声语:“儿在校尊师训,回家听父言。尊师训功成名就,听父言吾有何为?”言未尽,父泪流满面,说:“吾儿言简而意重,父知过”,遂戒赌。故事中,长子“掀桌”劝赌激怒了父亲,而次子劝父,说出儿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在家跟父亲能学到什么,合情合理,因而感动了父亲。
现实生活中,一些带兵人类似“长子劝父”的做法较为普遍。某连队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战士小张私自外出,中午连长在食堂里当着全连官兵的面,火冒三丈:“你还有什么脸吃饭,马上给我回班里写检查,写不深刻我处分你!”小张不服:“我就到街上买点东西,也没出啥事,有啥大惊小怪的。给一个处分我背着,两个处分我挑着!”幸亏指导员及时赶到,说服了双方,才没有把事情闹大。其实,战士对干部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有的战士爱面子,心胸狭窄,不愿当众接受批评;另一方面,个别干部批评不分时间、场合,弄得战士在人前背后抬不起头。
值得学习的是,那位连长知错就改,先后三次找小张谈心,帮助他分析私自外出的原因和危害性,终于使小张承认错误,并在军人大会上作了深刻检查。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有些战士在家受宠惯了,所以到了部队,一不顺心就哭天抹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带兵人应该针对这些情况,增强容人、容事的度量,耐心地引导战士提高分辨事非的能力。要学会因人而异,针对那些爱面子、虚荣心强的战士,可采取“表扬式批评”,让战士感到这是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战士虚心接受批评。对于感情脆弱、性格内向的战士,可采取“谈心式批评”,让违纪者感到,领导既是对自己关心负责,又给自己留了面子。只有掌握批评的艺术,才能使对方诚恳地接受批评,消除抵触情绪。
批评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但是如果你能够掌握适当的批评技巧和方法的话,相信你们的交流能更容易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会犯错误。在错误面前,你可能要忍不住大发雷霆。事后,你很可能会沮丧地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所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可能会让你追悔莫及。你的批评是否是“成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采用的态度。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不要相信“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的指责别人或者简单说明你的看法,你会发现,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你一无所获。然而,如果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而不仅仅是来发泄你的不满的,你就有可能会成功。
1.批评要找地方
受批评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的时候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为了被批评者的“面子”,要尽可能地避免第三者在场。关上门,小声说,你的语气越“温柔”越容易让人接受。
2.先放松对方
记得有句话说得很好——KissandKick(吻后再踢)。做错事的一方,一般都会本能地有种害怕被批评的情绪。如果一上来就开始你的“牢骚”,并且很快地进入正题,那么被批评者很可能会产生不自主的抵触情绪。很可能会造成他们口服心不服。所以,先创造和谐的气氛,先让他放松下来,然后再开始你的“慷慨陈辞”,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对事不对人
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如何。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一定要记住:永远不要批评“人”。因为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某个人。
4.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你批评某个人的同时,你必须要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这才是正确的批评方法。不要只是“指手画脚”,一定要他明白:你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只是想解决问题。而且,你有能力解决。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讲方法的。就算是批评人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要能够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来看下面一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是督促工地上的工人戴好安全帽。刚开始,当他发现有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时,立即很严肃地批评工人,要他马上戴好安全帽。结果,被批评的工人很不高兴,等他一离开,就马上脱下安全帽表示反感。于是,安全检查员改变了方式,当他遇见有工人不戴安全帽时,就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大小不合适。并且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好安全帽是很重要的,最后要求工人在工作时最好戴上安全帽。结果,工人很乐意地戴上了安全帽。
“贬低他人,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渺小。”的确,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背后说别人的缺陷、批评别人。对此,我们最好不予理睬。但是,当别人的错误伤害了我们自己或周围的人,当别人的错误妨碍了事情正常有序的进行时,我们需要促使其改变态度和言行,就得进行批评了。不过,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
怎样很好地批评或纠正别人呢?首先是目的要明确。我们改变人,批评人的目的是要帮助对方改变其观点、方法、言论和行动,而不是激怒对方、压倒对方和打击对方。
其次是理解对方的感情,维护对方的自尊。这就要求我们在批评别人时,充分注意到对方的情感、自尊的承受力。
做到了这两点,我们就不会再采取争论和指责的方式,与别人争论,不客气地指责对方的错误了,论证自己是如何地正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解决任何人际矛盾和难题,反而会增加隔阂,增加偏见,加深矛盾。
怎样才能做到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又能改变他人呢?
1.赞扬和友善。在批评纠正别人之前,先提到别人的优点。这样在肯定和尊重对方人格尊严,赞扬他人优点的基础上,再提出你的批评意见,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小王,你各方面表现一直都挺不错,大家都觉得你很认真负责,今天这件事你看这么办是不是更好?……”这可以表明你的真诚,从而打开对方的心扉。
2.措辞准确婉转。在纠正别人、批评别人时,不能主观命令,不能夸大其词,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纠缠旧帐。应该委婉地说:“这种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规定,会带来很多麻烦,你看这样做是不是更好些?”“你已经有两次是这样了……”“你出这样的错,可能是不小心、缺乏经验造成的……”等等。许多善意但措辞不当的批评往往会出现“好心不得好报”的后果,导致对方怨恨,甚至关系破裂,根本达不到改变人的目的。所以,在批评、纠正别人时,要三思而后行,要在心里琢磨一下。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更客观、更准确、更婉转,更能达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让人觉得你粗俗简单、容易伤人。